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对话
(2016-12-17 06:20:35)
标签:
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机制制度保障ppl |
分类: 教育管理 |
这是《新闻晨报》所作的“均衡地图的秘密”系列报道中的一篇,针对虹口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状况的采访。
虹口的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在加强校际合作、课程共享、教研联动和师资柔性流动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有效地加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度,促进了学校优质均衡的发展。日前,晨报记者就虹口区集团化学区化办学,采访了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以下是对话。
问:虹口区集团化与学区化办学的特色是什么?
答:虹口区的学区化集团化建设,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是形式多样。有品牌引领,即一所品牌学校引领下集团带动若干所学校,以期达到优质管理、优质师资等的辐射。如华师大一附中、上外附小、复兴、四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有教研联合体,即在一个已有课题吸引下,自发组成的校际间教研联合体,志趣相投的研究共同的核心课题。如小班化教育联盟、分层递进教学联盟和北外滩校际教研联盟;有资源共建共享,即在地域相近的同学段学校间共同建设校本课程,采用教师、学生的走校实现课程的共享。如“三新”教育联盟、扬帆教育联盟;有文化浸润型,即以共同的办学文化作为纽带连接起不同学校的办学。如鲁迅学校办学联盟。
二是制度保障。我们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思路来加强对联盟集团的管理。根据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的联盟和集团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了章程,用章程来管理联盟和集团,用章程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用章程来规范各自的运作。章程的建立,使得联盟和集团有了制度的保障,减少了因盟主、集团校长更替带来的影响,保障了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是督导跟进。虹口在各学段都建立责任督学制度。从资深的校长、书记团队中遴选产生的一批责任督学,分别负责对相关学校的办学进行监督检查。利用这个机制,我们将学区化和集团化办学的推进情况,也纳入了督学的日常评估监测中。对照工作计划和评估指标做出评估。
问:未来虹口区对集团化与学区化办学有什么设想与措施?
答:在办学机制上,探索教师由学校人向集团人转变的路径,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更多优质师资在校际间、在集团内流动起来。在绩效评估上,细化评价体系,加强成效考核,加大绩效投入。在经验辐射上,梳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问:未来集团化和学区化的规模还会有所扩大吗?
答:目前我们的覆盖率已经达到68%。明年结合旧区改造和学校布局调整,还将适度拓展。尤其是新建的小学和初中,会考虑纳入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体系中,以此抬高起点;条件成熟的话,计划再扩展1-2个集团,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大范围的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