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性的教育走向生活性的教育:挑战与机遇(二)
(2016-11-23 06:23:39)
标签:
跨界融合学校治理社区教育文化高地ppl |
分类: 教育漫谈 |
这篇文章发表在《今日教育》杂志2016年第11期上。今天发布的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内容。
挑战之四:如何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治理
“管理”和“治理”,虽然一字之差,但其含义有很大的区别。现在的学校,大都信奉教育管理,以管理主义见长。教育的着眼点不是为了让学生尽量学到、得到最好的东西,而是通过考式等多种途径把学生划分等级,这是管理主义最典型的标志。教研组讨论统一命题,规定评分标准,统一进度,统一考试,就像制造工业品,将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习个性抹平在统一标准前;学校强调统一要求,凡是不按照统一要求而发生的行为,都会被认为是违规违纪。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学会了顺从与乖巧,以迎合家长和老师的心理。
“治理”相较于“管理”,是一种多元、开放、互动的行为模式,重在克服“管理”行为的人为性、单向性、封闭性、控制性、约束性、垂直性等弊端,注重发挥自主性、能动性,更加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更加注重和谐局面的构建。学校治理的核心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它包括确立学校的办学章程,建立章程统领下的学校制度体系,明确学校的发展愿景并制定发展规划,建立自评机制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以让学校办学逐渐接近愿景,等等。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要给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平等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要理清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与社会的关系,确立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要处理好校内关系,形成学校内部的民主风气。生活性的教育,必然会积极回应家长和社会、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工作的知晓与监督、参与与表达。
挑战之五:如何让学校成为社区的文化高地
学校发展的可能空间和限制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文化在社区中的地位。如果学校的文化在社区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学校的发展空间就会逐渐增大,限制因素就会逐渐减少,反之,学校的发展空间就会非常狭窄,限制的因素也会逐渐增多。如果我们不关心学校赖以生存的社区,不主动和社区的文化融为一体,那么我们就会将教育化简为学校,再将学校化简为课程,接着将课程化简为个体的信息处理能力,最后将一切化简为教学的技术细节。依照这种简化的教育观,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课程、教学标准、测试考核等技术细节。
但是,不存在完全脱离社会的孤立个人,也不存在超脱于一切文化背景的个人。每个人都是在社区中成长起来的,社区和个体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每一个个体就是在社区文化的熏陶之中、在摸索社区的运作方式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这种关联和摸索的关系方式,在人类之间就叫作“生活在一起”。社区有两种重要的生活文化会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一是发生在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的“养育文化”,另一种是有关公民的基本素养和社区规则、社会体制的“养成文化”。学校教育也通过自身特别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通过孩子这一载体“小手牵大手”,反作用于社区,提升这个社区群众的文化素养以及整个社区的文化品质。作为生活性的教育,学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高地作用、引领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四大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事基础教育,虽然倍感压力,但同时也会意识到这其中蕴含着的诸多发展机遇。如果我们能够找准路径,顺势而为,变压力为动力,就有可能在教育综合改革的道路上闯出一条新路,实现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
一是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出台为契机,全力推进学科核心素养、学段教育核心素养的研究。之所以将学校划分成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的学段,就是因为孩子在相应的年龄段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特征,抓住了这一特征,其实就抓住了学段教育的核心;一门学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体系,也是因为学科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而且通过核心的概念和规律,构筑起了学科的“大厦”。构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其实就是在寻找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核心要素,明确教育制度的设计、学科课程的设置、教育方式的选择、教学成效的评价等与核心素养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由此进一步明确学段教育、学校课程的基本定位,明确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生活性教育的核心要素,并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
二是以建设数字校园为突破口,推动学校课程的重塑和教学流程的再造。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高起点地开发学校课程,让社会上各个方面的专业人士、信息领域的专家和研究者、社会贤达、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到学校课程的建设中来,加强数字化课程的开发力度,让更多的课程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共享,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之中。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置开放式的教学流程,通过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程。重视学生学习数据的积累、挖掘和分析,研究学生学习行为背后的教育因素,指导学生更好地投身到学习之中。
三是以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着力改变社会的价值观和评价观,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社会未来的发展培育中坚力量。比如上海目前已经开展的小学等第制评价、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等举措,在教育系统都产生了良好的反响,需要通过更加广泛的宣传和发动,让社会各界都能全方位了解这些新型的评价方式,成为新型评价方式的坚定支持者,从而引导社会评价观的改变。考试和评价,是非常有力的指挥棒,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它。
四是以促进教育和社会各界融合发展为动力,形成教育和社会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教育要是个关注社会和居民百姓的需求,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开放学校的各种资源给老百姓共享。学校也要善于利用家长的资源、社区的资源、各种社会机构、社会组织等的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际应用,更加深刻地理解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学校要推进法人治理结构建设,通过由教育专家、社区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等共同组成的学校理事会,和家长委员会一道,定期讨论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社区和学校共生的实践方案,探索终身教育意识和机制的建设,促进学校成为社区的文化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