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性的教育走向生活性的教育:挑战与机遇(一)
(2016-11-22 06:17:16)
标签:
跨界融合以人为本终身教育教育信息化ppl |
分类: 教育漫谈 |
生存性的教育走向生活性的教育:挑战与机遇
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必须要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适应。今天的教育是一种怎样的教育?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教育又是一种怎样的教育呢?今天教育的样貌,大家非常熟悉,简而言之一句话,这是一种生存性的教育,以批量生产为主要方式,以竞争为主要手段,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常常以不惜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在小康社会里,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生存的需要,同时也超越于单纯的浪漫温情的生命关怀。它意味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文化传统得到尊重和传承、并与时俱进地创造时代的新文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和谐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得到普及和认同。概括地说,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是一种生活性的教育,以个性的解放、思想的自由和社会的和谐为目标。
从生存性的教育走向生活性的教育,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来应对因此而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一、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五大挑战
挑战之一:如何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教育始终是作为实现国家目标的一种“工具”而存在的。进入21世纪之后,我们逐渐认识到了人的价值,拨乱反正,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来对待。观念指导人们的行为,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我们的教育政策、教育行为、教育评价等都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改变,这对当前的教育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今天的教师和家长,基本上都是在大工业时代的教育体制中成长起来的,经历的是管理统一、人才培养规格标准化的学校教育,自身带有很强升学教育、应试教育的烙印,根深蒂固的观念很难改变。在有些学校,因为生源的减少,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已经减少到25~30人左右,完全可以实施个性化的教育了,但教师依然按照班级授课制的传统模式,“目中无人”地对学生实施着教育;在家庭中,期待孩子出人头地,成为同类群体中的佼佼者,只要能在学校考试好的分数,其他一切都包办代替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还是一句空话。全国第八次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的时间,但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教育理念没有转变过来。这是全体国民共同的事情,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来促进全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
挑战之二:如何看待“终身教育”的地位和价值
一谈起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我们总会将其划分在国民教育体系之外,认为这是学校之外的事情,与学校教育没有什么关系。认为这是人在走向社会之后在工作岗位上的职业进修,是退休之后在老年学校的自娱自乐,是与学校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了我们对终身教育的定位,也影响着终身教育价值的发挥。
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知识更新的速度是很缓慢的,一个人在学校里所学习的知识,基本上可以满足他一生的工作需求,学习和工作有较为明晰的界限。但在最近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情况发生很大的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学生所学习的不少知识还没有离开校门就已经过时了,当前最热门的十项工作在几年之前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人如果想用学校里所学的那点知识来从容度过一生的工作和生活,根本是不可能的。学校教育必须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中,持续不断地接受教育;社会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启蒙和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辅导,提醒学生一个人要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要进行终身教育,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教育,绝不仅仅是在学校的事情,学习,也绝不仅仅是人生某一阶段的任务,应该成为个体一生和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内在必须的构成,需要融入人生、融入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建设更美好的社会需要社会各界都将终身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实施一种与生活的进步和成就紧密相连的教育。
挑战之三:如何借助信息化来撬动教育的变革
今天的人们,如果想和自己的朋友联系,已经几乎不用信件的方式了,一个电话、一条短信或者一条微信,就可以即使解决问题;如果想采购一样物品或者品尝某种美食,可以足不离户,在网络上下单,快递服务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自己的愿望……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已经在不知不觉之中颠覆了我们生活和学习方式,但我们的学校,依然固守着原有的传统,无意之中在逐渐拉大和现实生活的距离。
其实,学校和教师已经充分感受到了信息化对教育教学所带来的冲击。微信的广泛使用,使得孩子在班级、在学校里的各种行为,都可以以非常便捷的方式传递到家长的微信群中,由众多的家长加以评说,这对学校管理和教师的班级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原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源,现在成了次要的信息源,甚至教师所掌握的信息还没有学生的多,在这样的环境下做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过去学校、教室是学习的场所,具有很鲜明的象征意义,今天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存在,处处都可以学习、时时都能够学习,学习的场所和学习的时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学生求学的路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该如何吸引学生,教师该向学生传递什么,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