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pplong
pplo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6,637
  • 关注人气:4,9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身体决定着我们的认知·读《具身认知》

(2016-11-07 06:30:09)
标签:

具身认知

身体

环境

大脑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贝洛克《具身认知》一书有感

身体决定着我们的认知·读《具身认知》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大脑和身体是有明显的界限的,大脑负责思考和制定计划,是司令部,身体负责执行和具体落实,是作战部队。近些年来,随着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等的发展,人们发现人的身体在认知过程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身体的构造、神经的结构、感官和运动系统的活动方式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世界,决定了我们的思维风格,塑造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如果我们拥有蝙蝠的生理结构,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就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贝洛克的《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动》一书,帮助我们解开身体与头脑的相互作用之谜,引导我们开发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环境,以提升自身各方面的本领。

 

一、什么是具身认知

所谓认知,简单地说,就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说得复杂一点,就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对感觉到的信号接收、检测、转换、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一直到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

人类认知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便利、最为普遍的方式就是利用自己的身体和环境来认知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整个身体都是“大脑”。此即具身认知。具身认知有如下几个特征:

首先,认知过程进行的方式和步骤是由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的。比如说我们的视觉,只能够感受到整个电磁波谱系中非常狭窄的一小段,即可见光,频率比红光低、比紫光高的其他电磁波虽然时刻都在我们的周围,但我们无法感知到;听觉也是如此,人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超出这个波段的次声波、超声波,我们都不能同过听觉感受到。我们有关深度的知觉,取决于双眼网膜映像的差异这种差异又同身体和头部的转动有很大的关系,头部的转动和身体的前后运动实际上构成了深度知觉信息加工的步骤。

其次,认知的内容也是由身体提供的人一生下来,就开始探究这崭新的世界,其中首先要熟悉、要了解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孩子通过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同周边环境的互动获得了认识世界最为基础的概念,包括上下、左右、前后、远近、高矮等的空间位置观念,冷、热、温、凉等的身体感觉。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些更为抽象的概念,比如描述人的情感状态的热情、冷淡、兴高采烈、死气沉沉、精神高涨、趾高气昂等词汇;比如以身体为中心,把上面的、接近的视为积极的,把下面的、远离我们的,视为消极的,于是有了提拔、贬低、亲密、疏远、中心、边缘等术语。

再次,认知存在于大脑,大脑存在于身体,身体存在于环境,认知、身体和环境组成了一个动态的统一体。三者交互,去感知事物、形成概念、解决问题。比如说我写这篇文章的过程,就是手脑并用的过程,而且还不仅仅是手和脑之间的互动,眼睛盯着屏幕上所出现的文字而产生的的视觉信号、耳朵听着键盘被敲击所产生的的听觉信号等,都同步在和大脑发生着互动。除此之外,《具身认知》这本书为我的思考提供信息,电脑以及互联网上呈现的海量信息也成了我思考的基础。包括我一边输入文字一边想着此时此刻我的具身认知的方式,等等。

具身认知的这些特点提醒我们,认知并非是纯精神的,而是一种与身体密切相关,或者通过身体及其活动方式而实现的适应环境的活动。对认知的这种新理解,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释现实世界中的认知现象。

 

二、身体对认知的影响

《具身认知》一书告诉我们,你的身体会帮助你学习、理解,同时弄明白我们所处的世界。身体甚至还能改变你的想法,无论你是否知晓。

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抱在妈妈的怀抱里,会非常的安详和自在。这不仅仅是因为母亲花费了力气和时间抱着他,其中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被母亲抱着,孩子的身体和母亲的身体会非常的贴近,两个人身体之间的亲近会让他们在心理上更加贴近,同时相互之间精神上产生共同点的可能性也会大增。两个谈恋爱的人因为经常拥抱,而逐渐走近,互相影响并最终成为一家人。现在人们喜欢虚拟网络,在互动社区、微信等平台上交流的很火热,但一遇到真人就“见光死”,与平时身体上的亲近不够是有很大关系的。被母亲抱着,能感受到母亲的体温和温暖,而一个人处于温暖的状态或着环境下,就会有一种安全感,会让自己心态更加平和。

身体的运动对大脑的发育以及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孩子学走路,经常会磕磕碰碰,稍不留神就会摔跤,这看上去很不安全,却是孩子通过自己的身体运动,通过和周边环境的互动来调整自己的运动姿态,促进大脑发育的大好时机。但有的家长很担心这样会伤了孩子,特别给孩子配备了学步车,让孩子坐在车里学走路,岂不知这反而会延迟孩子的认知发育。有很多家长总是抱怨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给孩子购买了很多书,孩子就是不能静下心来。其实,家长自己没搞明白,就事论事往往比较困难,多让孩子练习书写,或许就可以帮助孩子实现阅读。因为练习书写的过程,一方面是培养耐心的过程,同时也是让孩子辨析字词,促进理解的过程。多让孩子练习乐器,在培养他们的音乐爱好的同时,或许就可以培养出一个数学天才来,因为孩子控制手指的大脑神经和处理数字的大脑神经是相同的神经实体,通过弹钢琴提高孩子手指的灵活程度非常有利于他们在数学思维中的表现。

人们的所思所想与他所处的环境、与自己的身体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你工作了一天感到非常的疲惫,如果能够到一个环境宜人的公园里走上一圈,出来之后说不定就心定气爽,精神状态为之一振,紧闭的思维阀门或许也被打开了。我们今天的学校,课程越来越多,学生每天坐在教室里或者自己的书桌旁学习、写作业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放弃了很多音乐、休息、玩耍的时间,这其实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才能学得更好。心理学家曾对人的认知风格进行过分类,分成听觉型的,视觉型的,动作型的,综合型的四种类型,大量的测量表明,在整个人群中,属于听觉型学习风格的人大约只占群体的3%,属于视觉型学习风格的人大约占12%左右,绝大多数的人都属于动作型或综合型学习风格的人。换句话说,大多数人都不适合采用坐在那里听或者看的方式来学习,“满堂灌”是最糟糕的课,整天趴在课桌上写作业是效益最差的学习活动。

关于身体对认知的影响,在《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动》一书中还有很多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一读。

 

三、借助具身认知而决策

了解了具身认知的特点,以及身体环境对人的认知、对人的思考和决策的影响,我们就可以充分关注这一领域,并善于为我所用,帮助自己提升思考和工作的成效。

比如说,你到超市里采购物品,经常会有两者选择,一种是用手挎着购物篮来选购物品,另一种是是推着购物车来选购。作者的团队认真观察了这两种人在收银台前排队等着付款时,是否会临时做出决定,将收银台左右放置的物品作为采购的对象。观察的结果表明,同样在排队等着结账,推着购物车的人大约有5%的可能会临时决定购物,而胳膊朝着自己身体方向弯曲挎着篮子的购物者,临时决定购物的占到了40%。你看,身体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就会影响到你的决定,而且你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那这一发现有什么用呢?如果你要开一间店铺,要将门设计成向外拉开,而不是向内推开。因为向外拉开门的时候,手臂就是向着消费者的身体一侧弯曲的,这样的一个身体动作会让你的商品的销售量增加很多。

苹果的营销店铺也通过大数据发现了一个“秘密”。当苹果的样机放置的倾斜度和台面成70度角的时候,这款品牌的电脑销售量就会增加很多。原来,按照这个倾斜度放置的电脑,会让消费者感到有一种视觉上的舒适感,因为感觉舒适,就像伸手去抚摸、触碰、感受一番,当消费者的各种感官一起调动起来的时候,就很容易做出购买的决定。了解了身体、环境对自身决策的影响,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影响而提升自身的销量。

身体影响认知,在医疗方面也有很多运用。比如可以用肉毒杆菌来治疗抑郁症。将肉毒杆菌注射在面部某些产生皱纹的地方,随着皱纹消失的,还有蹙眉不快乐的忧愁和痛苦。当忧愁的病人看到一张不再悲伤,甚至微笑的脸,抑郁者的情绪会随之产生变化,慢慢走出阴霾和悲伤,开始变得开朗起来。

人的各种认知或者说记忆,都对应着大脑中不同的神经回路,其中就有记录生理疼痛的神经回路,无论你是被针扎或是扭伤脚踝,这些神经回路就会被激活并参与处理疼痛。工作和生活中因为某些事情不顺利,也会让你感到头疼,甚至会出现胃部痉挛等病状。吃一些减少生理疼痛的药,同样可以让这些因为心理的原因而导致的疼痛症状减缓,因为大脑并不总能分得清生理疼痛和社交痛苦,所以某些减轻胜利疼痛的方法在缓解社交痛苦上也同样适用。

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神奇的存在,身体的奥秘和头脑的奥秘,非一时半刻所能说的清。但你应该明白,身体对头脑确实有着巨大的影响。下面的这些提示,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经营人生:你的面部表情会改变你的内在感受,甚至影响你对压力的反应;你的身体和大脑有直接的联系,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也有强大的影响;你站立的姿势可以改变你的心境。你的“有力站姿”,能增加你的心理力量感;做了“坏事”的时候,冲个澡会让你感觉更好。因为我们相信洗澡能洗掉罪恶,很多人在运势来的时候不愿意洗澡或者洗手也是如此,担心会因此洗掉好运;可以利用手势和动作来帮助你记台词;冥想可以改变你的思维;人们所交流的内容细节显现在词语中、脸上、以及手上。

 

《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动》 []西恩·贝洛克/  李盼/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