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教师一生的修行

(2016-08-28 06:29:51)
标签:

暑期读书

杜绝推出

经典名言

呵护童心

ppl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读书,教师一生的修行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组织教师开展阅读,在学校的网站上发布了不少教师在暑期阅读之后撰写的读后感,其中一篇就是苏亚琴老师在阅读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之后撰写的心得体会。这是刘波老师在网上看到后告诉我的,在此也表示感谢!

 

读书,教师一生的修行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苏亚琴

 

当捧起这本书一读题目便感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修行”二字把读书的境界提高了,把读书的目标确定了。读书是必要的,是长期的,是让人思考的。毫无疑问,阅读是个人成长的必要途径。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正如书里所说的,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看完《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更是同样的感受。现摘录一些书中的片段和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翻动着一篇篇精彩的文章荟萃,喜欢的内容真的很多很多,读教学始于技巧一章,通过常老师介绍我明白了道格.莱莫夫提出的杜绝退出是怎么回事。课堂教学中我也经常遇到不愿意作答的学生,被叫起来要么不做声,要么小声说不知道。为了节省时间我会再叫另一位学生回答。教师这样做是不科学的。轻易放过那些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其实就是为他们找到了躲避的空间。久而久之,这样的学生会养成懒惰、不愿意思考问题的习惯。杜绝退出就是把默不作声我不知道驱逐出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避提问和回答。课堂上,我们怎样来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提问举手的同学?在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一文中,我获得了问题的正解:教师不能让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而是随机抽取学生,以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不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将课堂上的话语权让给学生,还需要教师在课堂细节上多下功夫,希望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说出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把回答的权利交给学生;希望教师要求学生有问题时才举手,而不是回答问题时才举手。

二、书里面有很多名人说了很多经典的话,又有很多位非常优秀的教师用他们的经历和实例阐释着真正的教育。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也如陶行知老先生的名言:“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些话的背后都反映出他们对教育本质的把握。让我反思出,对待孩子我们应有一颗童心,有了童心,就能处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对待孩子就会多一些理解,成为孩子们喜欢老师。当然做一个让孩子们喜欢的教师,“要有爱心”,要关心孩子,从日常生活中去关爱他们,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是被他人在乎的,特别是被老师喜爱的。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欢。美国教育家说:“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其实,做出喜欢学生的样子,很简单,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总之,一定是“行为”;“行为”的背后是师爱,师爱的核心是理解。泰戈尔说:“理解是爱的别名。”

三、别让童年在信息时代消逝。身在教育前线的我们会发现,儿童正逐渐丢失羞耻心,变得无所畏惧。特别是最近几年一直教六年级,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看完“童年危机”后,我便找到了原因。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铺天盖地、泛滥成灾的信息资源占据了儿童的时间,良莠不齐的知识进入他们的大脑,儿童成人化日趋严重。没有羞耻心和敬畏感、没有思考力,儿童犯罪屡见不鲜。若干年后,今日的儿童将会成为世界的公民,可想而知那时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在物欲膨胀、信仰缺失的时代,社会呼吁道德重建、教育转型、尊重个性。让孩子远离轻浮喧嚣的环境,家庭和学校应该有所作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