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堆实验的启示
(2016-08-09 06:24:59)
标签:
沙堆实验不可控制不可预测思维改变ppl |
分类: 他山之石 |
在研究中,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叫“沙堆实验”。实验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会做:选择一个地点,将沙一粒一粒地往下滴,一开始它会形成一个自组织,形成一个非常漂亮的圆锥形。可是随着沙粒一粒一粒往下滴,沙堆不可能一直保持圆锥形,总有一刻沙堆会发生崩塌,尤其是那个尖,“啪”的一下就不成形了。
科学上著名的沙堆问题是:沙堆何时崩塌是可以预见的吗?大量的实验表明,即使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每一次实验沙堆崩塌都是随机的,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当沙堆堆成一定的规模之后,再往上去,每个点发生崩塌的概率都一样,并非堆得越高越容易崩塌。这是沙子,不是泥土,每一粒沙之间没有粘性,只有挤压的作用。每下来一粒新沙,原来沙堆内部结构的复杂度,会在每一秒钟内提升100万倍。这就是指数级的概念了。它只是沙堆内部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跟外部的冲击力是无关的。沙堆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但是没人知道它会怎么变。
看上去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游戏,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不可小看。社会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就如着沙堆实验一样,表面上看上去一团和气,平静如水,但内部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何时会突然爆发,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和负面效应,我们往往很难预测得了。
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比如说犯罪分子突然发起的对公共场所的的突然袭击,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人财物的巨大损失。对于那些恐怖分子来说,警方一直是高度警惕的,而且往往会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在他们尚在萌芽状态的时候,就将他们罪恶的念头给消灭掉。但很多时候,制造这种恐怖袭击的人并非警方所关注的极端组织成员或者列入恐怖分子名单中的成员,他们就是我们社会中的普通一员,因为遇见自己不舒心的事情,就把自己推向了社会的反面,做出了令人完全不可思议的事件来。
再比如说移动互联网和智能通讯设备对人们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改变。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段里,微信成了人们最为普遍的沟通交流工具和自媒体平台,时时、处处地发布和表达,彻底改变了人们相互沟通的方式;网上购物成了最为普遍的采购方式,每天运送快递的的哥在大街小巷四处穿梭,来满足人们方便、快捷的生活感受;出行就看网络地图,运用订车软件,如果外出旅行,更是吃住行一条龙都可以通过网络搞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很多人都在懵懵懂懂之中,就成了互联网的臣民,成了虚拟世界的成员,但这样转变的节点在什么位置,很少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我们非常喜欢控制,因为自己可以把控的事情,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带来内心的平和和安静。但这个社会的本质是不可控制、不能预测的。这提醒我们:一方面不能自欺欺人,总是从可控制、能确定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问题,有意回避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控制、不可预测性;另一方面要学会在这个日趋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发展的道路,让自己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来应对不可控制、不可预测给我们所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