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二)
(2016-05-20 05:32:26)
标签: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数字化校园ppl |
分类: 教育管理 |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从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角度看,非常希望所辖的各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都能尽快地进入到第三发展阶段。但因为前期投入、信息化平台和系统的开发、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学校之间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大多数的学校尚处在第一发展阶段,能够进入第二发展阶段的学校并不是很多,而在第三发展阶段的学校更是凤毛麟角。
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要有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应将着力点放在何处,以确保用有限的资金来实现教育信息化更快捷的发展。如下几个方面的策略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
1.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大多数的学校已经实现“三通两平台”,教育资源在班级之间的传送与共享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如果要让“数字化校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学习的基本形态,这样的带宽是远远不够的。当一个班级的学生同时上网时,就会出现通道堵塞上不上去的现象,更别谈一个年级、甚至全校师生同时上网的状况了。我们已经购买了宝马、奔驰等好车,但只能在羊肠小道上行驶,这将极大地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升级“校校通”宽带上做文章,不断提升学校和区域教育城域网的带宽,逐步实现无线网络在校园之内的全覆盖,用高速、稳定的网络,来保障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实施。
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另外一个问题也越来越凸显,那就是数据之间不能互联互通。每所学校都不断产生着海量的数据,但当我们想调取某些数据的时候却发现很难实现,学校是一个个的数字“孤岛”,相互之间不兼容,不能进行数据的交换,数据的价值无法体现。也不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基于大数据进行分析和诊断,做相应的教育决策。要改变这样的状况,需要加大教育基础数据库的建设,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和共享规范、统一的认证服务来实现数据的互通互联,为教育综合改革保驾护航。
建设符合本地区教育发展实际的管理平台、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平台,方便教师和学生利用这一平台存放、提取、加工和分享各种教学和学习资源;方便学校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各领域的监控和管理。平台不一定要包罗万象,但一定要灵活实用,便于操作。这样的平台还要能适用于不同的终端,无论是普通的电脑、智能平板电脑或者手机,都能方便地进行阅读、学习和互动交流。
2.解放教师
教师平时备课,做上课之前的准备,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的。信息技术在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之中时,如果教师在前期准备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过去要多很多,教师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不太愿意去做更多的尝试和探索。要解放教师,需要我们重点要关注以下两点:
教学资源的建设、积累和共享。教育资源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教师自己收集、自己创建的具有个性化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是该教师特有的资源;二是共享的教育资源,包括和教学内容对应和配套的相关资源,备课组或者教研组开发的组内共享的课程或者教学资源,通过购买的方式由第三方提供的共享资源,等等;三是有出版社、课改办等提供的专业教学资源,比如说数字教材以及配套的教与学的资源等。个性化的资源主要有教师自己来建设,共享资源和专业资源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加以引导,公共开发。
方便教师进行操作。无论是给教师教学所使用的平台还是设备终端,都要凸显便捷的特征,教师只要一两个动作就能完成相应的操作。各种终端和相应的平台能够实现无缝对接,无论是用普通的电脑、IPAD或者是智能手机,都能够很方便发布相关的指令,或者调用、调整相关的教学资源。平台的使用应非常简便,能够帮助教师便捷地实现资源的整合、分类、调用、播放等各种功能。平台应具备强大的数据储存、分类、汇总、分析等功能,能够帮助教师便捷地获得学生学习的大量信息,既能分析一个学生的学习特征,也能及时反馈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教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3.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给整个社会带来变革,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处处都是学习的场所、处处都有学习的可能,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教室将不再成为最主要的学习场所,纸质的教科书将会由电子书替代。今天的教育,面临着学习方式的重要转型期,今天培养的学生,都将在未来的社会里用新的方式继续学习和生活。作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师自身信息化素养的提升迫在眉睫。
以实践为基础,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人们常说要“在泳池中学会游泳”,这句话用在教师培训上也是非常贴切的。教师固然需要理念的提升、专业的引领,而要练就教育教学的新本领,最基本的阵地还是在课堂。学习流程的再造、关注联系的教学、注重个性化的学习,这些信息时代课堂教学的新景象,只有通过亲身的实践,才能获得相应的实践智慧,并进一步升华为教师的专业素养。目前,教师的培训有一个很好的趋向,由区域性的培训转向校本培训,其实这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将培训的主阵地从学校转向教室,转向每天正在进行的教学中,让教研训融为一体。
以项目为载体,让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信息化与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自身有很多的困惑和问题,有相当的多的问题还具有一定的共性。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将其提炼成一个项目,在一段时间里集中攻关,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能让教师获得教育教学的新经验。项目的研究以短平快为主,通常一个学期、一学年要能完成,这需要教师自身对项目研究的边界要清晰、项目推进的思路要明细、实施的策略要具体,这对教师的培养时多元化的。项目以解决现实工作中的问题为目的,不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之外另做的事情,会让教师有更多的亲近感,乐于参与其中。
以体验为抓手,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新技术、新设备日新月异,让人目不暇接,教师常有跟不上变化节奏的感慨。化解这一难题的方法,是组建一支在学科领域有特长、对信息技术特别敏感和喜爱的教师团队,给他们创设环境,让他们能够接触最新的技术、最新的软件,在玩这些设备和软件的过程中,探索那些可以用于课堂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手段,并将实验的成果和大家分享。通过一批信息技术领域的先行者,引领区域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