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一)

标签: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数字化校园ppl |
分类: 教育管理 |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2015年7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未来的11项重要行动,对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网络化教育新模式、对接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建设学历教育在线课程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十三五”期间的基础教育,必将迎来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需要我们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而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的梳理,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重点的把握,决定着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一、数字化校园的发展阶段
基础教育领域提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建设“数字化校园”。不同的学校,数字化校园的推进历程各不相同,但从大的方面看,会由低到高依次走上三个台阶,经历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台阶分别是:硬件建设、系统集成、学习方式转变。从目前各地的实践状况看,有些学校尚处在第一个台阶上,有的学校已经在第三个台阶上探索了。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1.硬件建设阶段
建设数字化校园,硬件是基础。
硬件有如下几部分组成:一是学校的信息路网,包括和互联网相链接的校园光纤、无线网络、学校服务器等;二是各种设备终端,如电脑、电子白板和投影仪、多媒体系统和教室等;三是支撑学校课程建设的各种数字化设施,如STEM课程中的信息化设备、机器人项目的各种组件、各种虚拟实验的设备和软件等等;四是各种资源,如校园网、数字化图书馆、学科资源的添置等。
很多学校都比较注重硬件建设,添置了各种设施和设备,但他们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也仅仅处于这样的硬件建设阶段。学校尚不能有效整合这些硬件,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校园的网络宽带不够、无法支撑学生的学习活动,各种信息化资源分散处置,管理的条线也不清晰。这些问题使得很多教师不太喜欢使用数字化的设备,硬件闲置的状况比较普遍。
2.系统集成阶段
数字的共享与集成主要体现在校园网的整体架构上,包括:管理系统的集成,将学校的资产管理、人事管理、校园监控、学生学习管理、家校互动等各种系统整合在同一平台上: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系统集成,如教师的备课系统、学生的学习系统、学校的课程管理系统、教育科研系统等的统整,涵盖从备课到作业评价的教学全过程管理、网络课程建设、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交流平台等;教学资源的数据化处理系统。将各种有效的资源数据化,碎片化,再通过结构化的处置,方便师生选择和使用。
与系统集成网络平台相匹配的,是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丰富的资源、便捷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学习空间。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多元化、碎片化了,要求教师要跟上这种变化,明了这种变化的背后所需要的教育新素养、新技能。如果教师自身对数字化是排斥的、是心存恐惧的,就很难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深入。
3.学习方式转变阶段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习的方式的转型,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促进学生更健康快乐地开展学习。判断数字化校园是否进入到一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核心的建设阶段,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量:一看是否建设了包含各种应用软件和学习资源的云平台,支撑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二看是否架构起学生学习信息采集、信息加工和处理等一体化的数据分析系统,能够随时随地地收集学生的各种行为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置,帮助我们发现现象背后隐含的教育逻辑和思维规律,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三看是否有一支有较深的教学造诣有精通信息化技术的教师队伍,他们善于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键因素,提出教学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在这样的发展阶段,学校的教育将迎来如下几个方面的变革:一是学校管理的变革。整齐划一的、以班级为单位教学管理模式,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注重学生自主选择的、个性化的学习越来越长为常态。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将带来学校管理模式的颠覆和重建;二是学习流程的再造。当我们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在教学之中时,就会特别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就会考虑不同学生学习进度的不一致,就会在同一时间内给不同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要求,同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学习,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同步前行。教师的教学模式将发生很大变化,学习的流程也将因此而再造。三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过去的学习,正如那一本本课本,要学习了第一页才能接着学第二页,整个学习阶段我们的教育环境给他们提供的都是线性思维。但人的思维是多元的,我们平时很少在这方面予以重视。伴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以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信息不再是书本这唯一的载体,信息的来源更加丰富多样,学习的切入点也各不相同。我们只有真切体认学生学习方式和路径的巨大差异,才能给他们有效的支持,帮助他们拾级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