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规准是回应教育改革新要求的基础性工作

(2016-04-15 06:02:37)
标签:

白玉兰论坛

规准

教学管理

课程建设

ppl

分类: 会议纪要

——第五届白玉兰教学论坛系列报道之四

规准是回应教育改革新要求的基础性工作尹后庆先生讲话

上海市教育学会是“白玉兰教学论坛”的指导单位,作为上海市教育学会的会长,尹后庆先生对我们的论坛也非常关心,不仅全程听取了大家的发言,还就“规准”的意义和价值畅谈了自己的观点,令我们受益匪浅。

下面是他的发言要点。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校长,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认认真真在这里听,跟刚才顾志跃讲的一样,我们都是很有收获,向大家学习。

今天用了一个新的词规准,这是回应教育改革新要求的基础性工作。下面我围绕“教育改革新要求”和“基础性工作”这两个词展开。

为什么说回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呢?大家都知道,上海基础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内涵深化的改革新阶段。内涵深化很重要的一条,即重心下移。我们政策的制定,我们工作指导的着力点,基于学校,基于教与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课程是学校为学生创造的全部生活。学生到学校里面来就是通过课程去干预他的发展,去促进他的发展,因此课程实施是根本。课程的实施最关键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最具敏感性的教学体系当中的神经末梢,我们所有的行政部门,都是引导的、创设环境的或者去指挥的,去调节这个神经末梢的运作。因此今天教育内涵发展的新要求,就要重心下移,让孩子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让他在许许多多创设的学习过程里面滋养他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今天通过规准,把我们学校的、学科的教学活动确立一个个具体的目标、路径,而且有非常完整的评价,这个就是回应我们今天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

教育改革的新要求,都应该通过创建一定的工作标准给予落实,如果用这个规准也是可以的。新要求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是行动。当一所学校有几十个老师,几百个老师,一个区有上万个老师,我们全市有十四五万的老师,这么大的一个团队在执行我们国家、地方课程方案的时候,一定要有标准,一定要有标准实施的路径,一最后不管是他人评价也好,自我评价也好,一定要有评价的标准,要有评价的工具。因此,没有实施方向和路径的永远是口号,今天所有新的改革的目标,都是需要通过一定的规准的建设落到实处。

比如说现在很热的一个词,就是教学流程再造,怎么再造?原来是什么流程?适应什么样的学习?今天要再造什么样的流程?先学后教,那么先学,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怎么评估?在这个基础上怎么去确定教什么、教多少?少教多学,那么多到什么程度?少到什么程度?少教多学里面怎么去评估效果?它的效果同传授知识的价值观念不一样的,少教了,多学了,多学的效益产生在哪些方面?怎么看?再比如说主题式学习,怎么确立主题?我一个老师面对40个孩子,是不是每个孩子都主动的确立主题?他不明白自己的主题怎么办?也许有的孩子自己选择主题,有的孩子要启发他跟我一起讨论主题,也许有的孩子主题式的学习是任务式的学习。因此,主题式的学习,怎么确立主题?怎么展开?如果主题式的学习是跨学科的,那我们怎么去评估跨学科的知识掌握及其能力表现?原来知识点测试一门课学习的效益很清晰,主题式的学习价值变了,孩子的哪些能力是需要去观察的?怎么观察?其实这些问题我们都没有解决,我们主题式学习已经叫了很长时间。这是不是也是规准的一个方面呢?

再比如说今天北虹高级中学讲的是一个戏剧课程,戏剧课程在“一期课改”里面我们叫活动类课程。其实学科教学本身可以有活动,当然也可以有跟学科教学不一样的课程。比如说戏剧,当我承担一个角色的时候,是对我本人知识结构的全方位的调动,比如说我要去扮演一个角色,你必须了解这个角色所处的历史环境,具体的戏剧环境里面所处的角色定位,必须用内心世界去体验这个角色的定位,去体验这个角色当时所处的环境,要不然他怎么能准确的表达自己角色的定位?今天演的是《雷雨》,假如说是自创的课程,必须在一个社会的情景里面选择一个有关于社会的主题,然后在这个主题展开的时候,有不同的社会角色,这些社会角色的设计,角色的表演都需要调动我作为学生去参与的,我所有的社会经验投入到这个过程里面来,因此它是一种综合的知识、能力、社会、大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人际环境的一种组合,才能形成这么一种戏剧表现,因此它对学生的培养和锻炼是很价值的。如果作为一个课程建设起来以后,我们必须把它的课程目标、具体实施的途径说清楚,因为我们是教育,我们不是舞台演出有票房价值就可以了,我们是让学生成长,成长的过程中,更多的孩子参与戏剧课程,通过戏剧的表演,让他能够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有更加深度的感悟。我们不是说人的学习是两个旅程嘛,一个是对于外部世界探索和了解的旅程,一个是在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了解过程中不断的叩问自己,不断使自己的心旅不断的成熟,成为一个完整人的过程。因此戏剧课,其实是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的,假如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在戏剧教育中间,有哪些要素作为你任课的老师这个点必须踩到的,这些要素中间老师怎么去观察学生的表现?如果要素都没有,而且各个要素中间师生的表现没有标准,没有观察的角度,那么我们开开心心的活动了一下就完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活动类的课程也需要一个规准,只不过它的规准的要素以及我们怎么去衡量这些要素有没有达到?它的观察视角,学生的表现可能不一样,我们选用的工具也会不一样而已。

今天都说要把知识传授的课堂,变成学习者主体培育的课堂。学科教学自然是主阵地。在这个里面,怎么去转变呢?是不是需要一种规准呢?我想是需要的。我们今天一直提深度学习这个口号。其实上海的课改从2008年、2009年就提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你教的过程,不仅仅是你知识呈现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的过程充分展开,让学生真正能够经历这么一个心理变化的学习过程。那么深度学习这个口号提出来了,我们的教学中间有没有落实呢?它是不是需要一种规准呢?

教育改革的新要求,都应该创建一定的工作规准,让它得以落实。这其中,以校为本很关键。刚才的介绍中,北虹初级中学整个学校完全是校本化的,教学规范是按照学校里面的实际情况一点点建设起来的。特别强调共同愿景,它不是一个传统的我们关在办公室里面制定一个工作的规范,让大家去执行,而是一个工作愿景。我在嘉定的一个中学参加一次活动,他们学校所有规范的制定,都是老师们共同讨论的,而且修订都是老师们自己提出的,因此它就形成一个共同的愿景。它是不是一个规准呢?也是一个规准。因此规准绝对不是单向的,不仅仅是约束的,是让大家找到明确的目标,然后寻找到可以实施的途径,然后不断地可以自我进行评价,让自己在符合要求的道路上能够走得更加稳健。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个是共同愿景,一个是以校为本,体现了今天提出规准要求的现代性,而不是简单的管理制度。

第二个基础性工作。传统的工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要用新的方法去对接,更何况我们现在还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因此,我的感觉是,规准工作是能够让我们的学校在传统和创新之间融合一体的一种工作,是我们学校品质不断提升的一个工作,学校品质的提升靠的是我们日常的持续的工作,不是一个口号,一阵风,我们不能像猴子搬苞米一样的,我自己没有找到地方存储,拿了后一个丢了前一个。我们要让学校的行为不断地、持续地得到提升,从而使得我们学校的品质不断提升。

我们的改革不是整个的颠覆,它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顺应改革时代的需要,不断的改进、不断的革新的工作,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我们有两类课程,一类是学科类的课程,学科类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讲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另外一种课程是在真实的社会环境里面形成直接经验。这两种学习必须交互,互相即不可替代。这两种经验,我们是一定要有规准的,教学五环节里面,有许多深化的东西要做的,光是作业一项,作业的解释性,作业的效率等等,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研究。间接经验的学习和直接经验的学习都需要一个规准,规准是我们学校的基础性工作,是关乎到学校品质持续提高的一项工作,这是我的两个体会。

最后,我有一个希望,我希望基于规准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也不能是一句口号,也不能大家叫在嘴巴里,而是要用规准的方式去落实我们今天所提出的这项工作。

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