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的路径和方法·读《经典阅读》

标签:
人文教育实施路径经典阅读写作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徐贲《阅读经典》一书有感
徐贲教授所著的《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是一本厚重的书。说其厚重,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本书贯穿始终的对人文教育的概念、实施路径和方法的研究,本身就是现在各所大学关注的热点,人文教育这一话题本身就很有分量;二是这本书比较厚,400多页的正文内容,如果不是在学院里学习,有比较安静的读书环境,还真的很难在一周内读完它呢。
一、人文教育及其实施路径
近些年的大学课程改革,有一些比较大的动作,比如说针对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化、学校教育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培养出来的学生仅在某一领域有专长的现状,大力推进通识教育(博雅教育)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有些学校甚至在大学的一、二两个年级全部开设通识课程,到了三年级之后再进入到专业领域,以期培养既具有宽广的视野、具有学科之间融会贯通的本领,又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的复合型人才。
那么,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是怎样的关系呢?徐贲结合他在美国从事人文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人文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用来帮助学生增进思考、判断、与他人对话、协作的能力、了解人的价值与自身弱点、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人文教育课程是每个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
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人的心智解放和成长,重点要培养的是与一般学习或知识学习有关的人的普遍能力,其中最为基础的便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化的加速,今天的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很多原本掌握在专家或少数人手里的信息,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地查询到。知识越是容易获得,就越不稀奇、越无吸引力,人们对知识独特性的认识会淡化,知识值得追求的信念会被削弱。在这样的环境里,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人文教育包括两种核心课程:一是经典阅读和讨论,二是写作。其课程有三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在课程学习中关注思考、理智、判断等智识,而不是学到了什么具体的知识;二是不以积累专业的知识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得出对一些常见的“人文问题”的普遍概念,如人生的意义、人为何受苦、死了之后会怎样、人对某些事情的情绪,等等;三是它的“知识”产生于“对话”,而不是“传授”,在运用知识时重在说服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真理。
关于经典阅读和写作,徐贲分别除了两本书来逐一介绍人文教育课程开设的状况,这两本书分别是《经典阅读》和《明亮的对话》。人文教育的经典阅读关心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知识的,即教师要知道,学生有怎样的知识储备、在课程里将学习怎样的知识、形成怎样的人文结构等等。二是方法的,包括阅读方法与技巧的培养,阅读联想、想象和创新力的引导和培养等。要让学生发现读物里包含的“意义”,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才能找到这些“意义”,是需要方法的指导和训练的。比如说阅读提出怎样的问题,从什么样的角度来提问,都与阅读方法有关。人文教育的写作强调写作本身是一个思考和厘清问题的过程,有效的写作有赖于清楚有效的思考。学习写作,从根本上说是学习以理性文明的,有教养的方式与他人交流,也就是民主生活方式和公民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公共说理。
从书中可以知道,美国的人文教育课主要围绕经典文本展开对话,遵守的是公共说理的规则。在课堂讨论中,需要遵循以下七条规定:1)就文本提出中肯、相关的问题;2)在讨论中自信、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3)在对文本的重要思想作出释义和阐发时,要进行逻辑说理并提供文本支持;4)倾听并尊重其他讨论参与者的观点;5)在协作性探索的过程中取得新的、更丰富的理解;6)进行持续、连贯的思想讨论;7)将不同文本相互联系,并联系人类经验。与之相对应的,是开展经典阅读课堂活动的总目标:1)增进学生精读文本,进行有理解和思考力的讨论;2)培养对知识的好奇,健康的怀疑和开放的思想;3)了解人类知识多样性和不同运用,以及知识的整体性;4)重视探索的过程和意义的发现;5)关注自己的人性和人类境况的不同与统一。
二、在经典阅读中找寻人的价值
如前所述,人文教育的重点不是单纯的专门知识传授或灌输,而是基于独立思考、判断、价值认可、尊严意识的,对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讨论、说理和对话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升。人文教育课的全部活动,就是将价值问题置于学习的中心位置。帮助学习将知识转化为智识,转化为人的上述基本能力。
而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的阅读文本是多样性的,当然也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在本书的第一部分,徐贲向大家介绍了他在20多年的大学人文教育中,为学生所选择的读物,如《菲罗克忒忒斯》《酒神的伴侣》《几何原理》《伦理学》《修辞学》《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希腊罗马名人传》《论基督徒的自由》《利维坦》《独立宣言》等等,主题涉及戏剧、小说、史诗、宗教读物、哲学对话或论述、政治哲学、社会理论、心理学、人类学、几何学等各个层面,涵盖面极广。
当然,文本只是一个载体,徐贲教授希望借助文本的阅读,让学生尝试回到当年的历史场景中去思考,寻找证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在与同学讨论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共同的,比个人理解更丰富、全面的理解”,经典阅读不是对文本知识和信息的仔细琢磨和研究,而是要让文本背后的隐含价值凸显出来,给学生以成长的启示。
索福克勒斯的《菲罗克忒忒斯》,讲述了菲罗克忒忒斯的个人特点——平时不招人待见,但关键时候又少不了他。在远征特洛伊途中,菲罗克忒忒斯因被毒蛇咬伤而被军队遗弃在一个荒岛上。在战争后期,有预言说必须拿到菲罗克忒忒斯的弓箭才能攻下特洛伊城。于是,在奥德修斯的授命下,涅奥普托通过编故事骗取菲罗克忒忒斯的信任取得了弓箭。涅奥普托是一个很正直的人,因为此事而内心倍受煎熬,同时也受到菲罗克忒忒斯的指责。针对这一故事,学生围绕“如何对待朋友?为什么交朋友?如何看待朋友间的信任与背叛?”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与延伸阅读,以不同立场和观点揣摩了奥德修斯、菲罗克忒忒斯等人物的心理、行为,逐渐深入到古希腊世界年轻人对荣誉的追求,朋友和义气在特定时期的内涵,认识到在那个时代,友情不只是友情,友情还是一种荣誉——而且这种荣誉并不来自一个人独自保持的高尚道德,而是来自群体中的成员对这个人出众的成就报以道德的尊重和敬意。这样的荣誉观与今天的我们确实有所不同。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里,将公民的美德进行了区分,第一种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美德,比如勇气、节制、羞耻感、诚信、正义、守法、虔诚等等;第二种是只有少数人或者说政治家才具有的美德,如高尚的志向、荣誉心、睿见、谨慎和务实的判断与智慧,等等。徐贲希望学生们结合当下美国社会的实际,来分析公民和政治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美德,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都是诚实。对于公民来说,诚实作为一种基本的美德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学生会希望政治家也具有这样的美德呢?有学生说,在现今的政坛上看不到亚里士多德所描述的那种政治家,只有“政客”,他们嘴上说是为人们服务,其实是把政途当作一种营生;有学生说,官员有了权力,图谋私利的机会就会增加;还有的学生说,政客掌握着各种资源,不诚实和说谎的手段也比一般人多……学生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不仅仅是把眼光瞄准那些政客,同时也在反观自己,他们平时的行为中,也不是处处都体现在诚实,比如不能按时交作业给出的借口、为了完成作业而去抄袭,等等。明晰哪些是最为基础的美德,也便于大家在平时检点自己。
类似的经典阅读案例还有很多,比如神不正义,人怎么办?“修昔底德陷阱”到底是一种历史宿命、还是一种可以避免的灾难;“好人”与“好事”为什么总是联系在一起……徐贲力图“借助文本阅读引发学生对文本周延知识的兴趣,使他们的知识有所扩展,变得更宽广、全面,成为有背景的知识”。
三、有关阅读和人文教育的思考
人文教育大约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那是一个对神的地位的反思与批判的时代,也会人的主体地位开始确立的时代。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意识的觉醒运动,也是人性、精神的解放运动。在文学艺术等方面,接连产生了但丁、薄伽丘、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塞万提斯、拉伯雷、莎士比亚等等文学与艺术的巨人以及无比丰硕的人文主义文艺作品,为人类留下来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欣赏、品味这些文学、绘画、雕塑等方面的大师的绝世佳作,感受他们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过程中,人文教育的课程也逐渐地确立起来,成为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重要载体。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和鉴赏,与作者对话,在过去与今天之间建立联结,探索过去的文化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与同学之间展开对话,把阅读与当下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让思想与思想产生碰撞与交锋。
要做好这件事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信息化带来的碎片化、浅阅读,给人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长期以来只关注应试和分数,不关注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开展经典阅读面临诸多挑战;在我们的大学教师中,能够正确理解人文教育、能够用正确的途径和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人文课程的学习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人文教育的课程在我国大学的实施显得非常困难。好在很多大学已经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互联网时代兴起的幕课,也为优质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条件。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多一些课程的推送,并且有更多的大学将其确定为必修课程,相信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会很有益处的。
本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徐贲引导学生开展经典阅读的课堂活动的相关记录,从中可以了解到经典阅读是如何进行的,学生在其中会关心些什么问题,这有助于我们比较直观地了解美国大学的课堂。第二部分是有关列奥·施特劳斯的人文教育理念的系列研究。列奥·施特劳斯是人文教育重要的提倡者和实践者,他的人文教育有浓重的政治和哲学色彩,徐贲的人文教育课程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受他的影响的。第三部分是徐贲自己对西方古典大著作的阅读、讨论,分析西方经典对当代的启示。这三个部分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可以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美国人文教育的基本概况。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