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伟大的行走·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标签:
波西格禅修良质摩托车维修艺术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书有感
将禅修与摩托车维修两者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放在一起,不知道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会有这样的想法,有没有翻阅甚至购买的冲动?如果您开始翻阅这本书,会发现其很像是一部游记,讲述作者父子二人与约翰夫妇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州到加利福尼亚州,跨越美国大陆的经历;但又觉得像是一部小说,追忆和寻找一位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出现的人物斐德洛的足迹和他在二元论中的思索和挣扎;但在不经意之中,您已经开始一场哲学之旅,跟着作者一道来反思理性对现代世界的伤害,探索用良质调和古典与浪漫的分裂,在物我两忘中达到认知最高境界的途径。
一、波西格与他的摩托车骑行
罗伯特·M·波西格,1928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双子城。他从小天赋秉义,9岁时智商就达到了170,15岁进入明尼苏达大学主修生物化学,研究内容是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分子生物学。后又学习哲学,之后在该校攻读传播学硕士;之后他参军,驻扎于韩国,在此接触了东方的思想,曾到印度伯纳雷斯印度大学系统学习了东方哲学,并担任修辞学教授,然后又回到美国研究和教授哲学。
在研究哲学的过程中,波西格对西方倡导的二元对立与二分法做了非常详细的研究,认为西方文化强调的二分法源自于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攻击诡辩学者和苏格拉底的分类与分化哲学,正是因此而导致了西方世界始终陷入二分法的冲突之中而得不到解脱。诸如人文与科技、精神与物质、神秘主义与机械论、艺术与工业、心灵与机械、东方与西方等等,都是二分法或者二元论的产物,其中分隔的知识形态确实成为西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原动力,但在科技日益发达的同时,也导致了现代文化的严重危机,现代人为了赚钱已经远离了自己,成为了一种机器,忘记了自己是人。科技的进步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财富的积累没有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欢喜和快乐。
波西格对二分法所带来的分裂困惑不已,他认为超越世俗,潜入内心深处,反璞归真,回归自己的本来面目,远比财富的累积、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得崇高而有意义。波西格一直试图寻找整合当下这种支离破碎的文化的方式和途径,他为此而长久地思考,为探明一条新路径而备受折磨,非常焦虑和烦躁。终于在1961年,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多次送进医院。并于1963年起接受了多达28次的休克疗法,在此期间妻子与他离了婚。后来他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论并且出院,转而开始潜心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1968年炎热的夏天,波西格与长子克里斯骑着摩托车从双子城出发,和约翰夫妇一道开始了横跨半个北美洲的摩托车之旅。在这本书中这趟旅行以及交通工具摩托车都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他们飚过车、抛过锚、住过motel、也在路边露营;走过州际高速路,也骑过乡间的小道,穿过广袤的森林,也爬过沿途的高山。摩托车就像心灵之旅的工具,而所经历的各种事件,为剖析心灵的变化提供了载体。一路上波西格以一场哲学肖陶扩的形式,将见到的自然景色,野外露营的经历,夜晚旅店的谈话,摩托车修护技术等日常生活,对克里斯与约翰夫妻错综复杂的感受等的描述与西方从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哲学的深入浅出的阐述和评论相结合,进行了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主客体二元论的反思,以及对科学与艺术,知识与价值等西方二分法划分下的事物间的关系的思考。当他们骑行至北美心脏地带时,波西格的心灵之旅已经潜回到他的过去,开始了解自己的精神崩溃起因于当时的美国文化。随着他与克里斯进入加州西海岸,他的心灵之旅又引导他回归自己,与他的儿子、朋友,和整个世界妥协,获得心灵上的整合与平静。
这本书就是对这场心灵之旅的记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波西格的个人自传。该书自1974年出版之后,长期成为畅销书,并被多个国家翻译出版,总出版量已经超过几百万册。一本书能够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长久受到人们的关注,本身就说明了它的价值。
二、美国梦与对良质的探索
如前所述,波西格在摩托车骑行为标志的心灵之旅中,意识到了自己之所以出现精神崩溃,根源在于当时的美国文化。那么,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文化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其实在上周的《革命之路》的读后感中,我已经简单回顾了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文化,以及这种“焦虑文化”对美国的中产阶级所带来的影响。这里还有必要再寻找一些新的论据。
在上世纪60年代末,耶鲁大学年轻的法学教授Richard A. Reich在他撰写的著作《The Greening of America》中,分析了19、20世纪“美国之梦”的三次演进:最初是传统的“美国之梦”。依靠自己努力来获得成功,与发明、机械化、生产和进步等直接关联,物质上的成功为幸福之道,认为大自然固然优美,但必须征服它,利用它。后来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资本化与企业化的社会力量逐渐强大起来,个人的力量变得渺小,必须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企业机构,“美国之梦”也有了新的变化,自然主义成了人们的新追求。认为整个宇宙都由自然物组成,自然就是整个现实,强调从自然本身去说明自然,反对求助于任何超自然的力量。他们相信以科学为依据,并采用科学的经验方法,就一定能够逐步深入地认识自然界。但“由大公司与企业支配一切的社会”,越来越缺少人情味,逐渐将人性摧残殆尽。在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的“焦虑文化”之后,到上世纪60年代,以反对越战为由头的学潮,催生了超越主义新价值观的出现,并在各个领域都有一些代表性人士。如在文学上,是以克鲁亚克、金斯堡为代表的垮掉派;在流行文化上,是以披头士为代表的嬉皮士运动;在哲学上,是安兰德倡导的“自私的德性”等等。以理性为取向的西方文明在狂飙突进的过程中,被全方位地反思和追问,嗑药、禅修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趣味。
超越主义价值观认为,自己才是真实的,个人的成功不在财富的累积,亦不在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在修得完整的自我人格上。当然,也包括“自由、民主和公正、平等”等人性法则的追求。我们所熟知的乔布斯,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之一。
波西格和爱默生、梭罗一样,认为超越世俗,潜入内心深处,反璞归真,回归自己的本来面目,远比财富的累积、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得崇高而有意义。他有一个宏大的理想,就是希望在当今世界的矛盾冲突中,找到一条新路来,化解人们内心的矛盾、焦虑和苦楚。但他思虑的太深,以至于自己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直至导致精神分裂。相比之下,乔布斯则要幸运的多。他也嗑药、也禅修,也同样游学印度,波西格的困顿同样也是他的迷惑,只不过乔布斯没有走向分裂,而是用ipod、iphone构建了科技和人文十字路口的经典。而“良质”,就是乔布斯时代苹果文化的精髓。因为寻找“良质”,波西格崩溃了,而乔布斯实践了波西格的思想。
波西格整个理论的核心就是一个关键词:良质(quality),他没有给“良质”下准确的定义,认为它是一种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存在的优秀品质和优秀内容。波西格认为,良质既不属于人心的一部分,也不属于物质,它独立于这两者之外,整个世界是由三种事物组成,心(意识),物和“良质”。他认为任何经由思想所意识到的总是存在于过去,因而并不真实,真实总是存在于你所看到的那一刹那,且在你还没有意识到之前,这种意识之前的真实,就是“良质”。作者还将《道德经》做了一番研究,认为“良质”与《道德经》中所谓的道,是很相似的。波西格呼吁,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只有内心宁静,我们才能觉察到“良质”的存在,它超越了浪漫和古典的认知,将两者融合为一。而内心的宁静又可分为三种等级:生理上的宁静,精神上的宁静和价值方面的宁静。
三、禅的感悟与哲学上的意义
如前所述,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很多人身体力行于禅修,甚至不惜亲身前往印度等地学习修行的诀窍。所谓禅修,简单地说就是“心灵的培育”,也就是将心灵中的良好状态培育出来。波西格就是这样一个对佛教、对禅修情有独钟的人,他不仅在求学期间就专程到印度研究东方哲学、体验禅修的意义,更是希望通过摩托车骑行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让自己向着向善、向觉悟解脱的方向前进。这本书的书名中特别提到“禅”,其意义就在这里。
在本书的很多章节中,波西格都在阐述自己对“禅”的理解,值得读者仔细品味。
比如说有关骑摩托车出行与坐汽车出行的差异,波西格说:“骑摩托车旅游和其他的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只是被局限在一个小的空间之内,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这是一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呆板地从窗外飞逝而过。”想想看确实如此,骑摩托车旅行,你能充分体验到与大自然浑为一体的感觉,时常感受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你可以随时随地的停下车来,去仔细考察你想关注的一切。旅途的意义不在最终的目的地,而在于旅行的过程。爬山也是如此。波西格在总结爬山的经验时说道:“每爬一步不是为了爬上山顶……如果你只是为要爬到山顶,这种目标是很肤浅的。维持爬山的活力是靠这些周遭的环境,而不单单只是山顶而已。”禅修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就是“当下”,禅修的目的就是希望自己活在当下。
波西格对他的同行者约翰夫妻是有一些想法的,他从他们从不维修摩托车这件事情出发,分析得出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对科技有心理上的排斥,尽管他们自己还意识不到这一点。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排斥科学的人是大有人在的,波西格对此也作了很多的讨论,认为他们被动的排斥科技,厌恶科技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就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突出了自己心灵之旅的主题,强调佛在一切事物之中,它是无所不在的。
做任何事情,如果不能做到内心的宁静,往往是做不好的。记得多年之前,学校里新买来一台手摇油印机,但在组装的时候出了一些故障,一位在现场维修的人心一急,拿着锤头对着那把手就挥了过去。可想而知,把手断了,钝挫力带来的巨大作用,将固定把手的螺槽来拉坏了,一台新机器还没有开始使用就报废了。波西格指出,无论是搞维修工作,还是做一名战士、当一名教师,要想将本质工作做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优秀的技术人员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自己手中的工作很感兴趣,他们会沉浸在工作之中,心无旁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正如波西格所说:“出家人在打坐,士兵在隆隆的炮击声中,或者是机械人员正在做万分之一英寸的校准,都可能产生内心的宁静。它涉及到一种自然的态度,让人与周围的环境完全融合在一起。”内心的宁静,正是禅修所要追求的境界和目标。而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就会逐渐意识到自己“良质”的存在,并对其价值有别样的认识。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