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其书,诵其文,知其人

标签:
读书立足课堂勇于进取循循善诱ppl |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
这是我的一位老乡、在检察系统工作的博友写的书评。教育系统的教师,因为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能比较理解《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所要倡导的主旨,没想到我这位在检察系统工作的老乡,文笔也是如此之好,让我刮目相看,很受感动。
读其书,诵其文,知其人
——我所了解的常生龙先生
写下这个题目,内心其实有些“抖豁”,因为我和常生龙先生并未曾见过一面,远谈不上认识和了解。我和先生本是同乡,因机缘巧合而得以在网上发现先生的博客,两年多来坚持阅读先生日志,通过文字得以“管中窥龙”,增添对先生的尊敬和仰慕之情。近日,先生的大作《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出版发行,我在网上购买并认真阅读学习,有感而发,遂想透过文字,谈谈我所了解的常生龙先生。
先生是立足课堂、精于教学的名师
常生龙先生本是一名物理教师,曾长期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对课堂有着深深的感情,对教育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虽然现在他走上了领导岗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则有利于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对教育进行思考,也有利于将其教育理念在更大范围内付诸实践。《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是先生从十余年来撰写的500多篇书评中精选而成的合集,其中大部分谈的都是和教育有关的话题,这一点从他为每一辑所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如“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等。书评虽是介绍他人书中的观点,但透过文字,我们依然能够从中窥得先生关于教育的理念和想法。如在《让学生喜欢的诀窍》一文中,他强调要时刻以身示范;在《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一文中,他认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将课堂上的话语权让给学生,需要在课堂细节上多下功夫;在《教师和学生说话的艺术》一文中,他认为教师用说话的方式来实施教学,要防止暴力,善用鼓励,学会倾听,拒绝伪善。先生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正是因为有着长期的实践基础,才更增添了对这些教育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我看来,先生对于教育、教学,已经达到了“游于艺”的程度,游刃有余,自由游走于教育领域之中。之所以达到这样的程度,和他大量读书学习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先生本身就是“读书修行”的典范。从他在书中推荐的书目,我们就可以看出,他阅读量之大,范围之广博,非一般人所能及。在他擅长的教育领域,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斋藤孝《教育力》、布鲁纳《教育过程》、《教育文化》,以及《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等;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成为科学家的100个理由》(此书可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著作,但先生对自然科学前沿的关注,在其博客中随处可见);在哲学方面,有柏拉图的《理想国》;在文化学方面,有曼古埃尔的《阅读史》等等。此外,先生也经常阅读文学方面的名著,如莫言、赵丽宏的作品等。在先生的书评之中,关于心理学等方面的格言警句也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这也成为他阅读广博的一个佐证。有些书籍看似和他所从事的工作关联不大,但作为一种积累,则有助于从另外一种角度,跳出教育看教育,往往能发他人之未发。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对于阅读而得来的知识,并非是一股脑儿地接受,他能够结合我国教育实践,提出某些理论该怎样应用于我国教育实践的具体想法。如他对大数据关注较早,曾多次推荐《大数据时代》一书,在《教育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一文中,他提出教育内容要进行革新,教学方式要进行革新,学习路径会发生变化,还要防止对数据的痴迷。在《慕课来了》一文中,他又提出中国的慕课应该把职业教育当作主战场,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
先生是勇于进取、持之以恒的达人
“达人”,是指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即某方面的高手。常生龙先生正可谓是教育领域的“达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先生能在教育领域取得如此的成绩,显然与他一直以来的拼搏进取是分不开的。在新近出版的《物理教师的备课与上课》一书后记中,他将自己三十年来的教育生涯大致分为三个十年: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附属实验中学的十年间,他为了胜任教学工作,订阅了当时所有的中学物理教学方面的刊物,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和专家学习,教学成果得到各方的认可,获得了“焦坡奖”安徽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在杨浦高级中学的十年,他开始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着力在研究型课程、研究性学习等方面探索和实践,成为上海市研究型课程建设的核心组成员,出版了相关的论著并有多篇论文发表,也注重将研究成果和心得迁移到物理学科教学上,并荣获了上海市“特级教师”称号。能够获得这些荣誉,对于一名教师来讲,可以说是没有什么遗憾了,毕竟不是每一名教师都能够获得这些殊荣的,如果先生满足于此,他大可以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悠闲地做到退休。但是,常生龙先生却不是,有一个问题开始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什么?还要继续工作20年才到退休年龄,总不能顶着“特级教师”这个光环混上这么长的时间吧?于是思来想去,他选择将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期望通过阅读来为自己增添智慧,厚实精神底色。这样,他开始每周阅读一本书,并撰写至少一篇读后感的读书历程。所谓“四十而不惑”,40岁的常生龙先生,通过自己的反复思考,最终选择了“读书修行”这条道路,这可以说是他的“不惑”之举,“大智”之举。然而,这注定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即便是对于当前很多在校大学生而言,坚持每周读一本书也并非易事。当前社会比较浮躁,互联网、手机的诞生使得浅阅读流行,能够真正沉下心来阅读经典著作的人并不多。先生有自己的工作,读书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这就注定了他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先生深谙“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道理,在该书的后记中,他提到,有一次到韩国出访,一整天的任务都安排得满满的,等回到房间放下行李时已经是夜里11点了,可一本书的读后感还没有完成。简单地洗漱后,他坐在地板上,将电脑放在腿上,熬夜赶写文章。因为他心里明白,只要对自己放松一下要求,所有的坚持都会泡汤。正是伴随着这场“读书修行”,先生开始了他教育生涯的第三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他先是在学校做校长,然后到教育局做副局长、局长,岗位换了,但读书始终没有断。十年下来,阅读了500多本书,为每一本书都写了读后感,积累起来已超过200万字。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常先生有此坚忍不拔之志,还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每年的元旦,他都会给自己提一个要求,明确修行或努力的方向,曾经提出过的要求包括: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要有敬畏感,少一些偏见,健康为本,戒浮躁,拥有平和之心,等等。在2016年元旦,他给自己提的要求是:平衡好面广和专精的关系,这是他在自己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为自己提出的更高一层的要求了。在先生介绍《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的一篇博文下,我曾经引用《为学》中的一句话加以评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先生则回复说:“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这件事情并不是很艰难。”读书不难,贵在坚持,这一点尤其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先生是循循善诱、金针度人的船长
元好问《论诗》中说:“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意指好诗可以任人欣赏,但创作的奥秘却不可轻予他人。作为一名教师,却不是如此,不但要“授人以鱼”,而且还要“授人以渔”。我在关注了常先生的博客后知道,有博友称先生为“船长”,是效仿电影《死亡诗社》中学生们对基廷老师的称谓,可见先生在学生、博友们心目中的分量和地位。先生在离开课堂第一线多年后,仍然出版了《物理教师的备课与上课》一书,将自己多年累积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交给更多的老师,惠及更多的学生,仅凭这一点来讲,先生对于“船长”这一称谓,就是当之无愧的。何况先生在自己的主业——教育工作之外,又开辟了另一块战场——博客,他利用业余时间经营于此,用古人的话说,乃是“余事做词人”,虽是“余事”,但先生对其重视程度却一点也不放松,每日凌晨,必发表博文一篇,对于博友的留言,大多均予以回复。他专注于博客,并非是自己要“赶时髦”,而是为了通过这一渠道,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像我无缘聆听先生授课,却有幸阅读先生的博文,仿佛每日一课,受益无穷,而如我一样每日从先生博客中获取新知、汲取养分的人亦不在少数,这可谓是先生“金针度人”的另一个方面了。
先生从高中时代起即坚持写作练笔,奠定了较好的写作基础,而十余年来读书学习笔耕不辍,更使他的文学水平臻于一流,乃至得到名家的首肯。先生与沪上知名作家赵丽宏先生有交往,在读了《赵丽宏散文:城中天籁》一书后,按照惯例写下了书评《感受生活之美》,并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赵丽宏先生从网络上搜到这篇文章后,亲自打电话给常先生,称文章写得很好,让其很受感动。我也有幸读过《感受生活之美》一文,洋洋洒洒,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实不输于科班出身之人。我读先生之书评,对先生在文中时常提及个人的生活、学习经历,尤其印象深刻,这与王国维所言的“有我之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将深奥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如在《电影的教育价值》一文中,先生讲述了自己七八岁在村子里看电影的经历,我和先生幼年生活环境相似,我的童年也有夏天夜晚搬着小凳子和乡亲、伙伴们一起看电影的经历,因而文中这一段描述,就格外能引起我的兴趣。在《第56号教室的文化场》一文中,先生旨在说明要建设有文化的教室,需要让学生经常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形成“文化年轮”,因而就从自己在菲律宾讲学的经历出发,通过介绍中华中学教室的特别名称,来说明文化熏陶的重要性。在《教学始于技巧》一文中,先生提到“按部就班”技巧,这一点对于学习者的确十分重要,比如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苏轼均属于“超级巨星”,天纵英才,有着非一般的天赋,他们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也是后来者很难企及的;杜甫、黄庭坚也是巨星级的人物,但他们的作品往往有章可循,有程可依,后学者“按部就班”地学习模拟,也可以取得不俗的成就,两宋文学史上蔚为大观的江西诗派,将杜、黄二人分别作为他们“一祖三宗”中的“一祖”和“一宗”,就是因为深受他们创作技巧的影响。常先生对于“按部就班”技巧的讲述却并不复杂,他以自己考驾照为例,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自然而然得出了教学中“按部就班”技巧的重要性。
常生龙先生大作出版,我读的时候还是2015年初冬,待到写完这篇文章,却已过了2016年元旦,和常先生的读书创作效率相比,自己真是深感羞愧。眨眼农历新年又将来到,有感于两年来在网络上“从先生游”,无以回馈,特作《水龙吟·读常生龙先生新作寄怀》,并贺新春之喜。
十年磨剑辛勤,雄文付梓尤堪喜。教学创造,读书探理,修行不弃。指点迷津,启迪心智,专家功力。待挑灯夜诵,手难释卷,寻常处、皆精义。
更有千篇日志,飨芸芸、粉丝无计。我识先生,亦由网络,时维癸巳。缘系同乡,旅居沪上,覃怀游子。恰新春又至,谱词一阕,致崇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