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就是我的生活方式(二)
(2016-01-15 06:30:36)
标签:
采访报道教师教育论坛生活方式阅读写作ppl |
分类: 我的心情 |
接着前天的文章,继续发第二部分。
记者:常局长,这么多年来是什么让您一直沉下心来坚持阅读和写作呢?在这个过程中,您是否遇到过一些困难?如果有,您是如何克服的呢?针对一部分教师刻意回避阅读与写作的现象,您是如何看待的?
常生龙:无论是一个人的成长,还是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国家,其轨迹都有点类似于开口朝下的抛物线,在越过最辉煌的顶端之后,就会走向下坡路。要让自己不吃“老本”,继续走在求索的道路上,就应该在临近抛物线的最高点时,选择一个新的抛物线,重新开始“爬坡”。在2005年评上特级教师之后,我选定了阅读和写作这样一个新的爬坡之旅。现在看来,这条路是走对了。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付出努力;只有坚持不懈,才有可能有所收获,这也是成功的基本秘诀。我每周读一本书,至少写一篇读后感,已经坚持了整整十年。最近出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如果将之看作是我十年读书的成果的话,那十年时间的积淀就显得非常珍贵。可以说,这就是我个人持之以恒的结果。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我从阅读中得到了诸多的好处,包括个人修养、专业提升、教育管理等方方面面。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时间,特别是没有固定的读书时间。“见缝插针”可以说是我读书的基本状态,我的手提包中始终放着一两本书,在旅途之中、会议间隙,都会拿出来看上几页。
教师刻意回避阅读和写作,实际上是他们在关闭自己和世界、自己和他人联系的通道。在教育工作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惑,而解惑的途径有很多种,除了自己的实践之外,则可以从阅读中获得解答、找到答案。总之,阅读能让教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或他人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前行,而少花无用功。
记者: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数字阅读或者“碎片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阅读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您认为教师该如何选择自己的阅读方式?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阅读和教育教学方式改变?
常生龙:在数字化时代,人们的阅读途径和方式一下子拓展了很多,也便捷了很多。教师通过这些新媒体不仅可以快捷地获得各种教育资讯与教研信息,也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新媒体有其有利的一面,而且借助新媒体开展阅读的方式也是不可逆转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在享受资讯便捷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克服数字化时代给人们的阅读带来的两大挑战:即“碎片化”和“浅阅读”。互联网让事物的发展呈现出碎片化的倾向,但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难题需要的却是系统性的思维;新媒体的风靡,催生了“浅阅读”方式的流行,人们喜欢的是图片,关注的是有趣的事情,而对那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却无暇顾及。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利用好互联网、新媒体这样的工具,也要发挥经典作品的力量,并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的素养:
一是要能在浩瀚的数字信息海洋中辨别有价值的信息,提升自身的文化判断力。如果不加选择、任由各种信息狂轰乱炸,人们早晚会在这种“信息之海”中找不到方向。只有能驾驭信息、让信息为自己所用的人,才能在信息时代中站稳脚跟。“浅阅读”也需要人们进行价值判断,不能任由各种信息左右思考。
二是善于从经典作品中提升自身的系统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经典之所以能够流传千百年而历久弥新,就是因为其在发展人们思维、传承文化品质、厚实精神底色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是快捷,就越需要有一些“变奏曲”来调试人们的身心,而经典作品的阅读就有这样的作用。
三是学会在数字时代的“浅阅读”和经典作品的系统性思考之间架设桥梁,让自己、也让学生能够实现在“碎片化”的“浅阅读”与向系统性的“深阅读”之间转换。一方面,教师可以将经典作品用数字时代的方式呈现给大家,通过数字阅读,更加方便地发现经典作品的价值和魅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将“浅阅读”中有趣的信息和案例保存下来,并结合对书本资料的查询和实证研究,探求出信息背后的深层意义。
四是始终保持对学科最新动态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新媒体时代,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一般会在最短的时间里通过各种新媒体进行传播,这能让学科教学紧跟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也让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有了更为便捷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