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这篇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敬请各位继续批评指正。
三、注重道德实践
在以知识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中,教学被看作是纯粹的技术活动,但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所采取的所有行动都具有潜在的道德意义。教学活动同时也是伦理活动,要求教师必须要具有“道德的眼光”,善于利用伦理的透镜来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既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又要成为一个道德实践者。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平时总是和有美德的人进行交往,他自己也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其个人的品质、态度和操守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品德,才可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教师组织学生所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其实都是道德实践的过程,活动如何组织、学生如何分组、学习内容如何分配、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如何进行教育……每一个环节都处处充满着伦理色彩,教师的言行稍有不慎,就会面临专业伦理的挑战。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和成为一个道德实践者,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要求教师成为美德行为和态度的示范和榜样。
其次,德育实践的途径和方式重在体验,空洞的说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知识的学习,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能获得;技能的训练,必须要学员自身去实践才能得到。品德的养成,重在体验,要让学生在真是的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并逐渐升华为道德情感。有家知名企业,其用人的公式是C=(K
S)A,式中C是能力,K是知识,S是技能,A是态度。如果A是一个大于1的数值,其值越大,则这个人的能力越强;若A是一个小于1的数值,其值越小,则这个人的能力越差。态度从何而来?来自真实的生活体验!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去一些博物馆参观学习,学生看着那些古代的文物,听了解说员的讲解,当时或许是很激动的,但过了之后很快也就忘记了,因为他们没有真实的体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虹口区教育局在相关专业部门的支持下,借助部市合作项目“指南针计划青少年活动基地”的建设,开发了“中国古代造纸印刷、中国古代染织、中国古代陶瓷、中国古代青铜、中国古代建筑”五个类别20个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供全市的中小学生前来体验学习,学生正是在一次次亲身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科技的美妙、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添了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抓住学生品格养成的基础要素,夯实育人的根基。一个合格的公民,应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品质:关爱,尊重,责任,公平,信任,品格,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品格养成的基本要素,要抓住不放,并落到实处。
比如说关爱。前些日子看到一位教师所做的调查,小学生的“自虐”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在面对学习的压力、人际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时,孩子不知道该如何消解,往往采取自虐的方式来应对。如果一个孩子连关爱自己都不能得到保障,要让其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人、爱社会谈何容易?爱自己,是关爱的基础。比如说尊重。尊重由近及远可以分为不同的层面,首先是尊重自己,其次是尊重他人,然后是尊重规则,还有尊重文化传统和信仰,以及尊重周围的万事万物。我们的传统文化,强调等级观念比较多,在尊重方面做的不够好。很多学生不尊重别人、不尊重规则,不尊重他人的文化传统,其实都是跟成人学来了。只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危害性,才可能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比如说责任。责任和权力是孪生兄弟,你有了什么样的权利,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尽相应的义务。只强调权利不去尽义务,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相应的权利也不会得到保障。比如说信任。信任就是相信并敢于托付的意思。我把一件事情托付给你,这本身包含着很多的信息在其中,包括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一种高尚的情感、一种关系的纽带,等等。我们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能够世代相传绵延不息,信任文化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信任教师,学习活动就会顺利,师生互动会很频繁和温馨,师生关系和谐有序。这些基础要素的养成,是一个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整体设计,要加强德育的一体化建设;需要多方协调,要发挥社会、家庭的作用,形成合力;需要有序推进,班团工作和学科领域,都要形成合力,加强载体建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