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师的备课与上课》后记

标签:
物理教师备课上课教学实践教育理论ppl |
分类: 我的心情 |
我是1985年7月走上教学岗位成为一名物理教师的。三十年来,虽然任职的单位几经变化,但物理教学工作一直未敢松懈。无论是自己上课,还是听同行的物理课,我都会在课后总会写一些教学反思,为自己积累教学经验。这本书算是我三十年物理课堂教学的阶段性总结,是对多年积累的教学素材进行提炼和加工而成的。
三十年的教学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十年:
参加工作的头十年,是从新手到站稳讲台的阶段。我任教的第一所学校是安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附属实验中学(现淮北师范大学附中),这所学校于1984年才创办,教师都是从大学毕业生中挑选的,大家都很有朝气,但明显缺乏教学经验。为了能尽快胜任教学工作,我在两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加强学习,订阅了当时所有的中学物理教学方面的刊物,从这些刊物中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并及时获取最新的学科教学动态;二是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和专家学习。淮北市教研室的教物理教研员陈祖慰老师,更是我所依赖的最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我的第一堂公开课、我的第一篇教学论文、我第一次到外地学习考察,都是在他的指点率领下完成的。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的教学慢慢地在当地有了影响,课堂教学的任务也不断加重,最高峰的时候同时上4个高三班级。担任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之后,还依然带高三年级并兼任班主任。我的教学研究成果也开始得到各方的认可,不仅在物理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各种学术会上频频获奖,还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并获得了“焦坡奖”安徽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被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当时安徽省物理学科评审组组长汪延茂老师在我送审的教案扉页上给我的赠言:“你是一位有前途的物理教师,希望你担任行政工作之后,不要放弃业务,这是我们从事教育行政工作之本。”这也是我始终不敢忘记物理教学的缘由之一。
第二个十年,是从站稳讲台到形成自己教学特色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上海杨浦高级中学任教。到上海工作不久,我就得到了当时杨浦区物理教研员蔡福生老师的厚爱,多次组织专家到学校听课,并鼓励我参加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也正是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上海物理教学的特质,并连续开出了多节公开课,还有多篇教学设计和案例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受到了各方的好评。本书最后一个教学案例“弹簧振子的周期与振子质量的关系探究”,是上海市中学物理教师开出的第一节研究性学习公开课,在陆伯鸿老师的介绍下,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的徐淀芳主任专门来听了我的这节课,之后还为我的专著《高中物理课题研究》撰写了推荐序。
在这一阶段,我的学习经历也非常多。经过遴选,我成为首批“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学员,在首都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收获颇多。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还是上海市首批“顾泠沅领衔的行动教育高级研修班”的学员,等等。先后五次参加上海市高考命题工作,对教学评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十年中,着力在研究型课程、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开展探索和实践,成为上海市研究型课程建设的核心组成员,出版了相关的论著并有多篇论文发表,也注重将这些研究的成果和心得迁移到物理学科教学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并因此获得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的“特级教师”荣誉称号。
最近这十年,是从教学研究走向教育管理的阶段。我先是在学校里做校长,然后到教育局做副局长、局长,离课堂一线的距离远了一些。我更加珍惜在物理教学方面的各种机会,积极参加包括示范课、学术会议、听课……在内的各种活动。本书中的教学案例“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一课,是我在山西长治参加学术活动时所上的一节公开课的实录,而复习课“万有引力定律”则是我在陕西蒲城参加学术活动时所上的公开课实录。本书中大多数教学的案例,都是在这十年的听课中记录并分析的。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机会,最近几轮的全市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我都作为评委参与其中,向一线的教学精英们学到了很多,也丰富了我的教学观念。
在这个阶段,我坚持每周第一本书,并写出一篇读后感,现在已经积累了五百多篇近200万字的读书体会。书读的很杂,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有很多道理和学科教学是相同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对物理教学的认识有了新的提升,能够站在育人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做过的工作,相信如果再回到课堂教学,会让学生获益更多的。要感谢上海市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让我担任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等职务,承担物理课题研究、上海市物理教学论坛等的组织协调,给我搭建了更多向上海市顶级物理专家学习的机会。在物理专委会对上海市课程教学改革三十年工作回顾中,汇编了《合力——30年上海课改,30位物理名师》一书,我也有幸忝列其中。
三十年中,给我帮助和支持的物理前辈、专家和一线的教师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一个人的成长,个人努力是一方面,但没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没有方方面面的关心和呵护,必然举步维艰。我很高兴,不管在哪个单位工作,不管在哪个学术团体,我感受到了良好氛围所产生的力量,这种力量催人奋进。
感谢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我的厚爱,在我从教三十年之际,同意出版这本作品。感谢李志棣、周丽娟等老师的辛勤付出,对书稿进行了仔细的审阅,并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让本书增色不少。
还要特别感谢我的母亲,她不仅生养了我,更是在做人、做事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培育了我认准一件事情就坚持不懈地做好它的毅力和耐心。这本书有部分章节就是在几次回家看望她的路途中写就的。虽然她已经看不到这本书了,但我还是要将此书献给她,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这本书谈的是物理教师的备课和上课,但也值得其他学科,特别是自然学科的教师们借鉴。备课和上课都是教师从教的基础性工作,如果我的经验和体会能够对其他教师有些许的帮助,那我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