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年的第二本书即将出版

(2015-11-25 06:32:33)
标签:

物理教师

备课上课

从教30周年

教育专著

ppl

分类: 我的心情

今年的第二本书即将出版《物理教师的备课与上课》封面效果图

我今年撰写的第二本书——《物理教师的备课与上课》,目前已经完成了终审,即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之所以想到写这本书,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为自己从教30周年留点纪念。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工作3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是以三尺讲台为主阵地的。上课最多的时候,周课时曾经达到40节,每天从早到晚,不是上课就是批改作业,自己也乐在其中。随着教龄的逐渐延长,教学也慢慢有了一些心得,于是开始记录一些教学过程中的所思和所想,有些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有些一直留存在自己的教学档案袋里。

担任行政工作之后,上课的时间少了,听课的时间多了。在听课的过程中,每当看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之处,或者看到教学中师生都感到困惑的地方,我也会做一些记录,并对这些教学现象进行深层次的讨论,慢慢地,也积累了很多课堂教学的案例和我撰写的教学反思。这些来自课堂教学的鲜活案例,常常也是教师们在教学中的困惑点、疑难点。

在从教30周年之际,将自己上课的、以及自己听课中的所思所想做一梳理,汇编成《物理教师的备课与上课》一书,也算是给自己的教学生涯留点纪念。好在本书的编辑以及负责终审的编辑都对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二是为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提些建议。

今天的教师,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教育环境。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数字时代的来临,教育的手段、方法甚至理念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原来一块黑板两支粉笔一堂课的教学状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变革的需求,“翻转课堂”、“微视频”等一系列新的技术正在全方位地融入课堂和教学,逼着教师必须要做出改变。

从学生的成长特点看,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该如何去教、如何去学才能找到最佳的契合点,我们还没有太多的经验。我们过去的教育面对的一个家庭中总有几个孩子,家长和孩子自己学习的心态、学习的路径等都和独生子女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对此的研究很不够深入。在我们正在尝试习惯于这种独生子女的教育环境时,“二胎”又全面开放了,有一种教育形态正在向我们走来。

从教师的教学状况看,过去的学科教材长时间不怎么变动,课堂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很强的控制性。今天的教学内容一直不断地在进行调整,教育理念也在发生变化,倡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求教师将课堂营造成学生学习的乐园。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搞好教学工作,确实很不容易。

这本书所谈的备课和上课,就是基于上述背景下所做的教育理论分析和教育实践案例分享,目的就在于帮助教师提升当今教育环境下的教育智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是为教师更好地备课上课提供路径。

备课和上课,是每个教师经常性的工作,大家都很熟,但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备出好课上出好课来的。

要把课备好,需要做到三点:一是要让自己明白。包括明白教学的目标、深入研读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知识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学生更容易接受,等等。这些内容都是教学常规要求,但要真正把握好很不容易,教师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二是要让学生明白。即让学生明白教师说的是什么意思,明白今天所学习的内容的意义和价值。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认知特征,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研究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针对差异因材施教的路径。三是要让学生容易明白。这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明确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序、学生的认知序与教师的教学序常常不是一回事,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在三者之中找到契合点,做到合三为一。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和来龙去脉,明确在什么时间节点上给学生讲到什么样的程度,帮助学生拾阶而上。教师自己更需要有较高的学科素养,要保持对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从喜欢教师开始喜欢上物理学习。

要把课上好,也需要做到三点:一是教学要有序。有序是一切活动的基本要求,也是活动能够开展的根本保证。对教学而言,要求目标的设定要有序,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序,课堂上起承转合要有序,思维的螺旋递升要有序,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要有序,教师和学生对学习的评价也要有序。二是教学要有策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策略:教学内容选取的策略。怎样通过选择恰当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结构,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组织的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适合的教学组织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选取策略。这也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来加以选择的。三是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形成。通过就事论事,就事论理,最终实现借题发挥的高层次思维。

如果你对我的介绍感兴趣,那不妨找来这本书读一读。这本书是写给物理教师的,但我相信它至少对所有理科的教师都是有帮助的。

11月底,这本书就将面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