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顿中成长·读《好学校》

标签:
男子学校成长历程复杂情感写作手法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理查德·耶茨《好学校》一书有感
史金霞老师给我推荐了几本书,其中的一本是理查德·耶茨的《革命之路》。在网上购买的时候,网上订书系统向我推荐了理查德·耶茨的另一本书——《好学校》,我一看是和教育有关的作品,顺手就买了回来。
(一)
《好学校》似乎是理查德·耶茨对自己的中学阶段求学生活进行回忆而写的小说。书中位于康涅狄格州的多塞特预备中学是一所虚构的学校,由富婆胡珀太太出钱建造。“我一直都想做个男孩,男人才是这个世界上做事的。男人操控着这个世界。而且,在我前夫去世后不久,我做了个梦。我梦见了一所男子学校,就是如果我是个男孩我就想去那里上学的那种。”
于是多塞特中学这所只招男生的私立学校建起来了。学生上缴的学费,是这所学校办得下去的基础,所以校长克内德勒整天在外面跑,只要有人询问这所学校的办学状况,他都会直接跑到问询者的家长,想方设法劝说家长把孩子送过来。本书的主人公格罗夫就是这样被学校录取的。
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不同性格特征的,正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子们聚集在一所学校里,自然就有很多故事发生。如果你比较懦弱,在这个群体中就会被人欺负,而且方式常常令人意外。格罗夫进校时一副邋遢样,“他的花呢西服油腻腻的,不知多长时间没有洗过了,领带是一块扭来扭去的破布,长指甲黑乎乎的,头发需要好好剪一剪。”因为穿着土气,性格内向,学业平庸,常常被老师批评,自然也被同学瞧不起,盖恩斯叫他“吉普赛人”,有人讥笑他肚子里有老蛔虫,甚至他被一群人围起来,用安全剃刀挂掉了阴毛,“可是,他没有想到剃毛只是第一步行动。——随后就开始了有节奏的手淫。”这种心理上和人格上的羞辱,让他无地自容。
他想到了要扭转乾坤。格罗夫尝试着和其他人交往,并设法进入到他们的圈子中去。因为在“战时的美国”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给他带来了机会,他进入到了学校的校报《多塞特纪事报》,成为一名编辑,最后还成了这份报纸的主编。他会为了一篇稿子反复修改和调整,甚至长时间不休息,但始终保证这份报纸两个星期出版一次,用自己的笔触为自己争取到了在学校里的应有地位。为了在年满十七岁的时候进入到学长俱乐部,他提前学习抽烟,以便等到进去的第一天就像一个成熟的男人那样。
由于二战的缘故,各方面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差,胡珀夫人无力支撑学校的开办,能够拿出一大笔钱来读书的孩子也逐渐减少。校长想让教职员工们减薪共渡难关,但大家异口同声表示反对。最终学校无以为继,只能关闭,由部队接手,改办成军人的疗休养医院,为失明的军人提供医疗服务。格罗夫的同学和校友在毕业后也纷纷参军或者从事参加工作,三位校友在战场上死去……
(二)
《好学校》是我读耶茨的第一本小说,所以不敢对他的写作风格等做出怎样的评价。读《好学校》这本书时,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作者的巧妙构思。一般的作品,序与跋的作用是介绍这部作品并加以评论,以及告知读者这部作品的诞生背景和写作过程等。这部小说也有序和跋,但在这部小说中,序和跋与小说的正文混为一体,是整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有意识的是,序和跋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而小说的正文部分是用第三人称写的,有点类似新拍的电影《智取威虎山》的叙事风格,先自述一番,然后回忆在多塞特学校的生活,最后在回到现实中来,向读者交代这些同学最后的境况。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在前一部分差点搞迷糊了,序中的“我”在正文中究竟是谁呢?书中介绍了多塞特学校的多名学生和教职员工,一个个都个性鲜明,而“我”隐藏在其中,把我搞糊涂了。
二是对学校生活的复杂情感。这本书的书名是《好学校》,但在作者的笔下,这显然不是一所好学校。这所学校的学生则大都来自问题家庭,他们各有各的烦恼。格罗夫的父母因感情不和而离异,母亲喜欢雕塑艺术并追求贵族生活,但一生碌碌无为,连格罗夫到学校去的学费和衣服,都要向父亲去要。他的父亲很想成为一名歌手,但也因为夫妻关系等原因一事无成,最终只能在一个小小的办公室里推销电灯泡。这些家庭中的孩子来到学校之后,会对人际关系等特别敏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自己心仪的一个同学关系开始好起来了,甚至到了无话不说的地步,然而没过多久,又有一个同学和自己心仪的同学走得近了,让自己的内心一下子感到很失落……这样的事情,在今天的学校里也是频繁发生着。每个人都有可能受到别人的羞辱,每个人又有可能成为羞辱对方的人,就连本校教师的孩子在宿舍里,也同样被同学们扒个精光,重复着格罗夫曾经遭受的羞辱。成长的磕磕绊绊,在学校生活中处处体现。但学校教给自己的,也不能统统抹杀掉。
三是作品的隐喻。多塞特是一所学校,也是一个隐喻。这是一个因为男人的梦想而建造的学校,希望呈现的是男人的气概。但在这所学校里所聚集的一个个男人,却让人感受不到这一点。化学老师德雷伯因为患上脊髓灰质炎而残疾,妻子喜欢上了法语教师拉普拉德,德雷伯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在心灰意冷的情境下想上吊自杀,却因残疾的脚踢不开脚下的凳子而欲死无门;当众被刮掉阴毛又被他人手淫的格罗夫和鲍比,被羞辱的只能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暗自伤心;学生会主席盖恩斯爱上了斯通老师的女儿伊迪斯,没想到在给军方提供供给的油轮上服务还不到几个小时就因油轮爆炸而死亡……多塞特学校也因为男人力量的不断消逝而最终不得不选择关闭。战争,更是让男人力量消逝的最大因素,很多还没有成年的孩子,都被迫提前毕业,走向战场,在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
(三)
《朗读者》的剧作家戴维·黑尔曾说:“耶茨、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堪称二十世纪美国三位无可争议的伟大小说家。” 1961年,耶茨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革命之路》甫一推出即获成功,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在评论界获广泛好评。但此后的几十年内,耶茨的书籍逐渐遭人遗忘,耶茨也因此闷闷不乐,每天酗酒度日,最后精神崩溃。耶茨去世之后,直到2008年,他的小说《革命之路》被搬上荧幕,耶茨的作品才被人们重新认识,并登上图书的畅销榜。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类似耶茨这种境况的人还真不少,相比较之下,耶茨还算是好的,在他的《革命之路》刚刚问世之时,他毕竟还曾经红过一阵子。还有很多人,在有生之年都没有看到过自己的作品被认可。但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不管它被埋没的有多深,总有在阳光下放射出璀璨光芒的那一刻。
那么《好学校》呢,在耶茨的作品体系中,他算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吗?我还不敢做出判断。他的这种平铺直叙式的写作手法,让人很难被其中动人的情节、精彩的故事所吸引。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有像读赵丽宏的《渔童》那样一发而不可收,忍不住一口气就读完了。但在静心的品味中,还是会被他那朴实的语言所触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