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都来读书吧·《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标签:
读书修行阅读习惯视野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自序
我是一名物理教师。
有一年暑期教师培训,教研员让我给区里的初中物理教师讲一讲物理学科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接受式学习仍是一种重要的教和学的方式,在物理学科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目的在于丰富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完成。教研员显然对我的这个观点并不完全赞同,我刚讲完,他立刻对在座的老师说:“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探究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探究,并将这一点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
教研员的这番话,引发了我对“探究性学习”教学起点的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实施探究性学习最为合适,也最易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呢?我查阅了不少资料,也和同行做过多次的讨论,但都没有满意的答案。那段时间,我正在阅读房龙的系列作品,书中的内容让我联想这个问题,突然间顿悟了。
是否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学习,取决于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当学生已经有丰富的直接经验储备时,就没有必要再去探究,只要创设情景,唤起学生对原有经验的记忆,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即可;只有在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缺乏直接经验的支持时,才需要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亲身的体验。我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写成了一篇文章,刊登在《物理教师》杂志上。
后来我工作调动到了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工作。
相信大家都知道开口朝下的抛物线的轨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代表了一个组织从创业到达鼎盛,再走向衰落的历程。如果这一组织能够在自身发展的轨迹接近抛物线的顶端之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重新开始创新发展,不仅能避免衰落的颓势,还可以将组织整体推向一个新的抛物线发展轨道上。
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虹口的初中教育一步步走到了自身发展的鼎盛期,学校和教师充满了自信,对已有经验的梳理和总结也成了大家最感兴趣的事情。初中就这样按照大家熟悉的节奏发展下去吗,是否应该再给一个策动力,让其走上一个新的抛物线轨道?这成了我一段时间里思考的重点。
在苦思冥想的这段时间里,我阅读了《让学生都爱学习: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一书,泰尔斯顿在书中提到的人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路径让我眼睛一亮。从人的各种感官传递到大脑的信息,首先要过“自我系统”这一关,其中98%的信息都被其屏蔽掉了,而“自我系统”对信息的选择,直接与“关系”相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进一步提升教育的品质和教学的质量。于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成了虹口教育转型发展的新抓手。
花了很大的篇幅说这两件小事,是想告诉各位读者,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如果我们是一位读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的更远。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相信每一个坚持阅读的人,都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这也是我向各位读者推荐这些作品的缘由。
本书分五个专辑,每个专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第一辑教学即创造,精选了一组有关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书籍。其中有对教学技术的研究,有对教学方法的探讨,有对教学本质的理解,有对教师价值的探索,有转化“学困生”的经验,有整体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教师是改变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这一辑可以让我们更加坚信这一点。
第二辑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杜威说:“从教育产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生活。没有人及人的生活,教育又从何谈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亲子关系、家校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等,都是绕不开的话题,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
第三辑学校即社会,突出学校就是孩子的社会。学校一方面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接触真实社会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变革当下的学校教育生态,让学生爱上学校,在其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明确起点、高期待、拥有选择的自由、戏剧课程、扁平化管理……不同学校的着力点虽有差异,但在促进学生“全人格”的成长上又有很多相似之处。
第四辑理论即支点,精选了九位教育名家的著作,有的从哲学层面提炼出一般性的教育原则,有的则是从实践层面归纳出教育策略。希望读者从中了解教育理论的演变过程,理解教育理论是时代的产物,理论自身也是与时俱进的;也希望读者能体会教育理论的启迪和唤醒作用,以及在增加我们的实践智慧方面的价值。
第五辑变革即未来,更多地是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教育发展的可能性。有美国专家构建全球顶尖教育体系的思考和研究,有芬兰教育道路的经验总结,有对学生创新力培养的思考,有互联网时代教育学方式变革的探索。幕课、微课、翻转课堂……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词语背后,隐含着数字技术对整个教育的颠覆。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让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来思考和谋划,可以让自己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在教育探索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成功。这无论是对自己、对学生、对学校,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