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关系·读《无为,很好》

标签:
什么也不做退相干遵奉仪轨活在当下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哈里森《无为,很好》一书有感
上个月上海书展期间,通过博客和安秋子老师谈论起购书的事情,感慨书展上的图书像书海似的,让人目不暇接,但要从中寻觅到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不容易。安老师在深表同感的同时,说要送我一本书。没过多久,由她翻译的《无为,很好》这本书就寄了过来,让我非常感动。
和两年前安秋子老师送给我的译作《收获幸福的教育》一书相比,《无为,很好》这本书显得有点单薄。但当我打开它,走进这本探索生命意义的作品时,我很快就感受到了这本书的价值。生活中有很多的痛苦和不和谐,不少人非常执着地想去找寻可以卸除这些问题的明确答案,但常常是越忙越乱。哈里森告诉我们,只要学会了无求,问题的本质便会彻底改变。
或许是因为平时沉湎于事物之中,能够静下心来“什么也不做”的机会太少,所以对作者在书中就当下困惑的问题所做的讨论,对“无为”的奇妙之处感受的还很肤浅。因此就不尝试着对这本书进行综述了,仅从自己感兴趣的几个角度谈一些体会。
1.量子力学的启示
在《无为,很好》这本书中,作者常常会用到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如牛顿的运动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的新见解,以及时间、能量等基本的概念,来分析和研究人们的心理行为,让我很是感叹他知识的渊博。
从量子力学的角度看,一个微观粒子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它的运动和位置充满着未知性和不确定性。我们顶多能判断其在某些区域出现的概率,但几乎无法知道在某一时刻它的位置和运动状况。当我们试图对其运动进行观察的时候,它会从无限的可能性中蜕变为其中的一个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换句话说,因为观察者的存在,使得微观粒子改变了原有的状态,并将自己的某种姿态展示了出来。
这不是假想,已经在微观领域得到了证实。不少科学家认为,量子力学的这一原理,不应仅仅局限于微观领域,在宏观领域也同样适用,只是我们现在还缺少宏观方面的实证。有人据此将量子力学的这一原理推广到了整个宇宙,认为宇宙的变化也同样充满着未知和不确定性。我们通过各种仪器观察宇宙时,宇宙就从其无限的可能中挑选一种可能,被我们所观察和测量到。因为我们的观察,才有了今天我们脑海中的宇宙样貌。如果太空中真的有外星人,他们通过观察所获得的宇宙样貌跟我们是不一样的。
换句话说,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有的只是永恒的变化。我们的行为会影响到我们周遭的人与事物,而我们周遭出现的人和事物也会影响到我们。世界是由于我们、由于可被观察的对象的存在而存在的,并且因为两者的相互作用而呈现出独特的样貌。当其中任何一方消失的时候,这个世界也就消失了。
这是一个全新的观念,相信很多人并不一定能接受。很多人脑海中有关世界的观念,还是建立在牛顿经典力学的体系上的。牛顿的物理学所表述的世界是一个因果律的世界,每一个果都有一个确定的因,物体的运动都是可以被量化、都具有可测量性,更重要的是都是可以被预见的。十年之前,美国宇航局发射“新视野号”探测冥王星,就充分体现了可预见性。但是,在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受到了极大地挑战,这是因为他忘记了一个事实:观察者的存在。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由于观察者所处的位置、观察的方式不同,所看到的结果是不相同的,并由此解释了在不同的速度下运动的物体在长度、质量、时间等方面的“扭曲”,给人们的世界观带来了很大的转变。但爱因斯坦的理论也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意识。意识影响真实,宇宙中某一点的变化会改变整个宇宙。
我们的世界观决定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三百多年来,伴随着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巨大成功,牛顿之后的诸多科学家,致力于对其体系的吸纳和扩充,为世人创造出了一个没有灵魂、没有心灵、没有神性的宇宙观,并逐渐成为人们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人的世界观还处在牛顿时代,量子力学为我们所建立的新的世界观还没有被人们所接纳和吸收。人们心灵中的诸多问题,其实就源自我们所继承的世界观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科学和宗教的共同特征
如前所述,牛顿绝对时空、可测量可预见的机械世界观,统治了人们300多年,并从中孕育了我们的医学、心理学,我们对时间、老化和死亡等的看法。我们所熟知的科学,就是建立在牛顿的世界观的基础上的。
就拿医学来说吧,我们通常把身体看作是一个机械系统,身体的生化模式是机械性的。医生利用因果关系来诊断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病人治疗。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思:
首先,因果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是对大量病人的统计学分析,利用概率做出的判断。某种症状的出现是一种概率,采用某种药物来化解这种病症又是一种概率,当两者建立起某种联系的时候,一个因果关系就建立起来了。但被人们长期使用的这些药物,是否真的对这些病症有效,是值得深究的。比如说狂犬疫苗,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被狗咬伤之后如果不注射狂犬疫苗,会有生命的危险。最近有人的研究发现,其实完全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即使不注射狂犬疫苗,被狗咬伤者患病的概率也只有1/7,致死的概率就更低了。
其次,从量子力学的观点看,一个人出现某种症状后,由于医生作为观察者的介入,让病人从某种“混沌”的状态蜕变为某种可被观察的状态。医生由此对他的各种诊疗,是否能针对患者的真实病症?
再次,作用一定是双方共同施与的。医生观察患者的时候,患者同时也在和医生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会改变患者原有的状态。而患者自身的意识,在其中将会发生怎样的作用呢?对此还很缺乏研究。
相比较之下,医学常被人们认为是科学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学科,这其中有很多问题,其实我们并不能够说的明白。
牛顿的物理定律是智识的奇迹。但后来者的努力,常常会让这一奇迹变为某种仪轨,一种制度,要求大家来遵守。
宗教也是如此呢。
如果你把摩西、耶稣、佛陀、老子、默罕默德等和牛顿做一比较,就会发现,这些宗教的创始人的心中都没有很多条条杠杠的限制,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己的生命和整个世界拥抱,由此获得直接超出先前经验的新感悟、新经验。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没有遵奉什么清规戒律,没有各种仪轨的约束,他们只是表达了他们与生命实相直接接触之所得。
但是我们却遵奉他们。事实上,我们只是遵奉那些代表这些神话人物的仪轨,遵奉控制这些仪轨的宗教阶级制度。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每天经受着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熏陶、社会规范的束缚和宗教文化的传播。它们时时作用于个体,让个体因此而发生这样或者那样改变。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其中的奥妙,就会时常陷入各种矛盾和冲突之中,而且被各种机械性的手段所操纵。
3.活在当下
人的思想观念涉及两个重要的因素:时间和记忆。
时间是一个陷阱,常常让你不由自主地完全生活在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之中。而所有形式的恐惧,都是因为对未来过于关注而对当下关注不够所引起的。当你从大脑中将时间去除之后,思维自然就停止了。当时间缺席的时候,你的所有问题,包括各种心理冲突、各种问题的困扰等也就同时缺席了。“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哈里森所说的“无为”,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尽量从大脑中将时间去除。
心理记忆创造了事件发生的历史。我们身体的疾病与老化的本质,就是作为记忆的思想在做的运动。我们“征服”了某些疾病,但是新的疾病又出现。我们运用技术延长了我们的寿命,却又发现伴随长寿而来是是寂寞、沮丧、心理不适、以及身体的持续衰败。这种矛盾和心理冲突,因为记忆和思想的存在而与我们形影不离。每一次我们试图来解决这些冲突的时候,其实反而是在加强它,并给它提供能量。
思维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否认当下,并试图逃离当下。思维和时间是密不可分的,过去发生的事情,经常会在人的头脑中重现;未来可能的事情,常常会在人的头脑里盘算。唯独当下所拥有的一切,思维却很少关注。这就是我们经常对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熟视无睹的原因。
解决心理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活在当下。没有了主体和客体,思想便无法成形。没有了时间,思想也无法成形。不去管那些记忆,“冲突”自然无人认领,它也就没有了能量、没有了对手,根本无法继续存在。这才是解决心理冲突的最好办法。
带着一颗无住无为的自由之心,不带成见与结论地轻装上阵吧!
《无为,很好》 [美]斯蒂芬·哈里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