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邻避效应想到的

(2015-08-15 06:29:18)
标签:

邻避效应

养老设施

群众感受

广泛交流

ppl

分类: 他山之石

近日,上海的一个居民区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政府和相关企业要在该小区周围修建一座养老院,却遭到了业主们的强烈反对。小区内随处可见“抗议在居民区中建养老院”的横幅,还有一些业主甚至将写着“‘死人院’滚出小区”的横幅挂在了窗外。居民们认为,养老院要设立临终关怀病房和太平间,会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心情;小区房价也会因此被拉低,影响他们的经济利益。

居民因担心建设项目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以及资产价值带来负面影响,而滋生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进而做出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就是典型的“邻避效应”(Not-In-My-Back-Yard,音译为邻避,意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在利己主义思想的支配下,这种情况几乎难以避免。

导致“邻避效应”的主要心理与认知因素包括:

1.缺乏理解和信任

由于政府决策的过程不透明,项目策划和设计的过程居民不知情,或者是前面有过类似的项目对居民的生活带来的困扰,或者是其他地方有类似的项目被居民集体反对之后停止了施工,就会导致该项目附近的居民内心产生不安全感和不公平感。于是一呼百应,大家很容易在此事的处置上达成共识,对企业或政府施加压力。

2.相关知识欠缺受错误观念驱使

有一些项目,本身并不会对周边的人群和环境带来负面效应,但由于居民的科学素养不高,并不理解该项目的运作机制,只是道听途说接受了一些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就以讹传讹,导致群体恐慌。

3.注重个人利益缺乏社会责任

有一些项目,居民自己也知道不会对人群或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但考虑自己比较多,从只要不建在我的后院就行凭什么由我们来承担应该整个社会承担的后果等角度出发思考,只要求自己应该享受的权利,不肯尽一点义务,缺乏社会责任感。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群众权利意识的不断提升,“邻避效应”会越来越普遍。其实近几年,有关此类事情的报道已经常见于各种媒体,如茂名、昆明、镇海、厦门等地的PX项目,杭州余杭2万多人反对建造九峰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等。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利益的博弈与风险的分担。

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纽约深受垃圾填城困扰,起因就是垃圾及其处理设施的邻避效应。为破解邻避效应, 1991年,纽约市施行《城市设施选址标准》,执行平等共享选址程序,采纳90%以上来自社区委员会和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政府为民行政和公众合适参与,因此而成为第一个化解邻避运动的城市。2014年,广州市在建设垃圾焚烧场之前,为打消公众的疑虑,从610日起至74日,组织公众参观广州市第一资源热力电厂二分厂,考察先进的垃圾焚烧处理技术。这样的做法体现了最基本的权利尊重,对消解公众心中的疑惑与担忧,获得民意的放行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纽约市以及广州市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它告诉我们,政府在公共决策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考虑项目目的的正当性,还要顾及到公众的感受,尊重他们应有的权利,通过上下沟通和广泛交流,努力消除分歧达成共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