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音乐教学需要变革

(2015-07-07 06:29:47)
标签:

音乐教学

课程定位

教学模式

基础知识

ppl

分类: 课程教学

电视频道多了,相互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你这边搞了一个《中国好声音》,我这边就来一个《中国好歌曲》、《出彩中国人》、《达人秀》,等等。我偶尔也会关注一下其中的某些节目,发现有不少歌唱得很好的人,完全没有音乐教育的基础,仅靠自己的对音乐、对歌曲的感觉,就唱出了让人惊叹的效果来。在感慨民间多能人的同时,也让我对音乐学习和教学有了一些思考。

很多人都喜欢音乐,就连“送你葱”的卖菜大妈都能拥有天籁般的歌喉,但大多数的学生并不喜欢音乐课。原因何在?我想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一是音乐教育的定位。我们看待音乐教育的态度和观念,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句话非常清晰地揭示了音乐教育的本质。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对此表达的更为直白: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培育好公民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并没有被我们很好的发挥,相反,学科中心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在音乐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人的发展与需要的情况比较明显。音乐教育的重点常常放在以识谱为中心的技术操练上,给很多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音乐教育以培养音乐家为目的,把很多音乐爱好者挡在了学习的门外。

二是音乐教育的模式。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背景下,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比较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拿唱歌教学来说,几乎就是这样的四部曲:练声——节奏训练——视唱(识谱)——唱歌。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也无法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很难实现。

卢梭在《爱弥儿》中早就说过:“唱一首歌时,耳朵听到的要比眼睛看到的(指乐谱)更加真实。”卡尔·奥尔夫更是进一步指出: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奥尔夫的特别注重通过节奏让儿童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儿童通过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表演活动来掌握一些音乐的词汇:谈话、运动、唱歌、演奏和玩耍。让孩子首先喜欢音乐、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到音乐之中,是奥尔夫的教学模式所着力追求的。不要求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一首歌曲或一个舞蹈去进行不折不扣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在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共同来形成一些新的东西。

三是基础知识的教学。违背音乐教育的本质,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音乐,也是当前音乐教学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学习3/4 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等等。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有必要的,但不能过分强调知识的识记,把孩子喜爱音乐的萌芽给掐灭了。教会学生唱歌、奏乐的方法固然重要,比这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接触音乐的实践,学生喜欢上音乐了,下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