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童心
(2015-06-01 06:57:35)
标签:
六一儿童节永葆童心生活真谛赤子之心ppl杂谈 |
分类: 教育漫谈 |
每个人,都是经由童年这个特殊的阶段成长起来的;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关于童年的五彩缤纷的记忆。那纯真无邪的、天真烂漫的童心,是人一生的财富,是无价之宝,始终保持童心的人,是拥有生命真正意义的人。
每个人都曾拥有童心,但是否能始终保持这份童心,就很难说了。伴随着从自然人逐渐走向社会人的过程,人们逐渐树立起自己的“角色意识”,生活的不易、工作的压力、学习的艰辛,使得很多人原来清澈透明的眼睛变得浑浊了,原来天真可爱的心态收敛起来了,童心也就在这过程中渐渐地丢失了。
为什么童年时期一个个特点鲜明、性格迥异的孩子,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会变成一个个平凡的、没有什么特点的人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童心的消逝。钱学森之问,人们给出了很多的答案,童心的消逝是否也应该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呢?
呵护童心,让孩子始终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课题,来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次失败和挫折,孩子才会从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谛,才会理解生命的意义。而要做到这一点,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自己首先就要拥有童心。我们常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如果教师、家长自己都没有童心,怎能去呵护孩子的童心?
侯登强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带着女儿回老家看望姥姥。吃过晚饭后侯老师希望女儿去姥姥的房间里陪陪姥姥,毕竟姥姥曾用心养育过女儿两年,对女儿格外喜欢。但女儿并不十分乐意。第二天侯老师问女儿当时是怎么想的,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说:“你把我当成了你的道具,我当然不开心。”
为了培育孩子的“感恩”之心,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一些很正确的事情。但有时候这样的教育目的性太强,而且采取威权的方式让孩子在压力之下去完成,这就让爱的表达变了味道,也伤害了孩子那天真无邪的童心。仔细想想,让孩子成为大人的“道具”,以此来体现大人的某种价值观的事情,是不是比比皆是?
张丽钧老师也曾讲过一个故事。到一所幼儿园里去参观,发现幼儿园简直就是一个“农家小院”,与孩子们的身体相匹配的各种农具——小水井、小铁锨、小碾子……一应具有。园里种植的各种各样的农作物,番茄、茄子、玉米……孩子们可以光着小脚丫在里面劳作。教室里的阳台上也堆满了各种盆栽,种植着谷子、豆子、花生,甚至还有红薯和冬小麦呢。为什么会种植这些呢?让孩子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更正孩子挑食的毛病。孩子们入院时,家长就会收到一个调查表,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了解孩子挑食的情况。孩子最不喜欢吃什么,没关系,自己亲手来种植他所讨厌的粮食或蔬菜,让孩子们在亲手种植的过程中产生对这些粮食或蔬菜的感情。孩子们为此真是乐翻了天,一个孩子生病住院了,居然要求妈妈将自己种植的两颗大豆带到病房里去;一个孩子种植了冬小麦,看到冬天里自己躲在暖房里而冬小麦却要置身室外经受寒冷的考验,一个个被霜打的耷拉下了叶子,急得直哭……孩子和自然界、和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就通过这样一件件点滴的小事建立起来了,对生活、对人生的体认,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呵护童心,需要牢固树立儿童立场,能够站在儿童的角度,设身处地去考虑他们的想法,体会他们感受,并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快乐地成长。呵护童心,需要让自己重新变成孩子,成为可以和孩子倾心交谈、无话不说的好朋友,让孩子在和你的交往中感受到那份安全和惬意,没有压力和负担。
一个童心未泯的人,一个拥有赤子之心的人,才是感悟生活真谛的人。让我们都来做这样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