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课程管理指导中心成立

标签:
课程意识三类课程层级课程课程指导ppl |
分类: 教育管理 |
虹口区课程管理指导中心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昨日正式挂牌成立。
在虹口区教育综合改革的方案中,成立课程管理指导中心是其中的一项改革举措。之所以要设置这样一个机构,是出于如下的思考:
第一,促进教师从关注教学到关注课程
课程和教学有什么样的区别?其实教学只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课程由三大板块组成,其一是课程的设计,包括课程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学科教材的编写;其二是课程的实施,也就是将理想的课程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实现课程的价值;其三是课程的评价,包括对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估以及对学生所的收获的评价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只负责课程实施这一部分,课程的设计以及评估都是专家或者专业机构事情。换句话说,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教学”。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在教的过程中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由此引出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处置的问题,教师也要参与到课程设计之中,在上课前对教材进行校本化的处置,以适合学生成长的需要。关注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也是新一轮改革的一个特点,希望能够及时了解教师教的状况和学生学的状况,帮助教师随时做出调整,而不要等到半个学期、一个学期的考试之后才发现问题,弥补起来相当困难。我们正在探索的“电子书包”项目,其中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过程性的评估。这件事情只能由教师自己来做。也就是说,课程的三大板块都需要教师参与其中,通过自己创造新的劳动来加以落实。因此我们必须从关注教学转向关注课程。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其实就体现在这些方面。
第二,关注三类课程的高质量实施
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类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高质量的建设好这些课程,是每个学校的任务和使命。在平时走访学校的过程中,经常听到学校在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介绍,但前两年市教委组织的一次全市性质的校本课程展示活动,让我们看到了问题所在。一些学校说自己有几十门、甚至上百门的校本课程,但当我们要求学校按照课程的基本要素如课程的目的、课程的理念、课程的内容、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课程的评价等来提供课程的相关素材,以便参加市级展示时,这些课程的实施者就拿不出来相关的资料了。这说明这些课程的开设还比较随意,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和整理,在这样的前提下实施的教学,自然质量也好不到哪里去。
成立课程管理中心,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校提高校本课程实施的质量。从课程建设的基本规范出发,引导学校逐渐规范起校本课程的申报、开发和资源配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让教师逐渐树立起课程意识,学习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工作。课程管理中心还将给出课程建设的年度发展报告,对当下课程建设的状况、新的亮点和增长点、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分析,帮助学校更好地建设课程。
第三,架构起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在确保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校本课程逐渐走向规范和有效的基础上。我们还将在几个层面进行课程建设的探索。
一个层面是区级共享课程的建设。将一些重要的、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关系重大的课程,在区级层面进行架构,实现全区共享。目前我们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通过“指南针计划”在国家青少年基地以及21所基地学校建设了系列的活动场所和实践点,我区义务教育学段的孩子,都可以到区级层面的基地进行学习和实践,也可以通过走校的方式,到相关的基地学校进行学校。这只是区级共享课程建设的一个案例,我们目前正在推进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课程、STEM课程、艺术课程等的共享课程建设。
第二个层面是学区层面的共享课程建设。前几天介绍的“三新”教育联盟实践课程建设,就是学区化课程共享的一个案例。该学区充分利用“共建、共享”的运作机制,发动、组织、引领十所成员学校,分别以“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科学节能展示馆、上海铁路博物馆、上海邮政博物馆、上海眼镜博物馆、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海禁毒科普教育馆、中共‘四大’纪念馆、李白纪念馆、摩西会堂”为载体,积极探索场馆学习活动课程化建设,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学区内各校的一些优秀校本课程,也将会逐渐在学区范围内加以共享,让学生切实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第三个层面是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这是学校办出自身特色的重要载体,前面对此已有讨论,这里不再展开。
第四个层面是班本课程建设。鼓励有思想、肯钻研的教师,建设自己的班本教材,尝试学习雷夫的“第56号教室”,让自己的教室成为具有独特文化气质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