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比身先士卒容易
(2015-04-10 06:48:02)
标签:
芬兰道路教育改革见贤思齐身先士卒ppl |
分类: 教育漫谈 |
上周末的读书评论中,介绍了萨尔博格撰写的《芬兰道路》一书。一个原本教育基础不是很厚实、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能够一下子成为世界教育的翘楚,并由此带动国际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其路径和方法的确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萨尔博格在书中谈到了这样一个观点:意识到本国的教育没有优势,所以非常重视学习他国的经验;关注到照搬照抄不可能适合自己的国情,所以在将世界各国好的经验转化到本土实践的过程中,特别注重结合自己实际的教育再造。正是这样的一种教育改革理念,保证了芬兰教育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也充分展现了资深教育文化的独特性。
芬兰教育被世界所认可,是在参加OECD的PISA测试之后,在阅读、科学、数学三个领域的杰出表现,让世界各国为之震惊,也让芬兰的国民感到非常自豪。后来在其他相关的国际教育测量中,芬兰教育都表现出了非常优异的成就。在此之前,芬兰国内对自己所制定的教育政策也是有不同的声音的,对学校教育的状况也表现出很多不满,批评教育的声音不断。因为这一系列教育测量的成绩,大家逐渐树立起了对教育的自信。
从芬兰第一次参加PISA测试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5年。在其后的过程中,先后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也加入到了PISA测试的行列之中。特别是最近两次的PISA测试,上海的表现出乎意料,在某种意义上,似乎盖住了芬兰的风头。
回过头来看看芬兰和上海,在教育改革方面走过的道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共同的背景是:大家都对自身的教育感到不满。因为不满所以努力去学习世界各国、其他地区教育实践的先进经验,然后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借鉴、吸收和再造。这是一个“见贤思齐”的过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乃至上海的教育给其他国家的印象都是“应试教育”,各国对我们的改革的实践不太重视,这给了上海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和自主实践的氛围,可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在不受关注的情况下做好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尝试。芬兰同样也是如此。以至于当PISA成绩出来之后,连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
连续几次测试都能排在最前列,让芬兰、上海等教育工作者逐渐建立起来的对自身教育的自信。这无疑是一件好的事情,但其中的隐含的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一句话,“见贤思齐”比“身先士卒”容易,别人已经做出了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改造是方便的,如果大家都认为你做的比别人好,需要把你作为标杆供大家学习,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首先,自己成了标杆,会助长一种我比别人强的心理暗示。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自然就不会主动地向别人学习,而是较多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经验。一个组织一旦失去了“见贤思齐”的动力,而仅仅沉醉于对自我成就的陶醉之中时,也基本上就是开始衰落之时。
其次,当自己成了标杆之后,各方插手的事情就会多起来。很多事情没有人关注你的时候,你可以用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去做,一旦你做的好了,被大家所认可了,各方对你的要求也就高了,指手画脚的跟着多了,肯定有不少是与原来的有效做法不相符合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协调各方关系,很难。
再次,当自己成了标杆之后,你进一步前行的动力源在哪里?你的追赶目标或者自身发展的目标是什么?你如何能够给世界各国的教育或者其他地区的教育提供更多的经验?拟定“身先士卒”的发展方向最难,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芬兰长在从“见贤思齐”的教育发展思维中走向“身先士卒”情境下的教育发展,他们遇到了很多新问题。上海,也在这个征程之中,我们也需要再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