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递生命的气息·读《教育是什么》

(2014-12-30 06:37:16)
标签:

苏州十中

诗性教育

生存能力

文化精魂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柳袁照《教育是什么》一书有感

传递生命的气息·读《教育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

——泰戈尔

 

在回淮北参加母校40周年校庆的旅途之中,读完了柳袁照校长所著的《教育是什么》这本书,心中有不少感慨。这是一本有关柳袁照母校的作品,通过对一百年来振华女校(现苏州十中)的举办者、教师和学生的回忆,通过对学校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挖掘,向我们展示了这所百年名校的风采。一所学校的校长,自己对学校本身的历史脉络非常清晰、对学校文化的形成、演变和发展洞察秋毫之时,这所学校就容易走上稳步发展之路,就容易成为一所有特色的学校。

日本教育学者斋藤学在他的《教育力》一书中,对生存能力有过一些论述,提出生存能力主要有模仿力、规划力和诠释力来组成,读了之后很受启发。人的生存能力如此,一所学校要能够在这个多变的社会里很好的生存,也当如此。苏州十中就是这样一所具有很强生存能力的学校。

一、善于模仿

学校里每换一任校长,办学的思路和愿景就会发生一次变化,搞得一线教师无所适从,这样的情况司空见惯。急功近利的心态和不正确的政绩观,常常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很大阻滞,更不利于学校形成自身的特色。

一所学校能够运行到今天,与很多因素有关,但学校自身的历史积淀和办学传统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有心的校长,通常会认真研究学校办学的历史,从中找寻学校发展的关键事件,梳理出其中有价值的办学思想、课程特色、管理经验和学校气息,模仿、学习其中独特的做法和经验,并将其和今天的教育改革的愿景相结合,以此来确定学校的办学思路。柳袁照就是这样的一位校长。

柳袁照说,苏州十中的前身——振华女校自诞生之日起,便具备了一种浑然天成的文化精魂,包括爱国精神、尚德精神、自强精神、兼容精神和敬业精神。这是苏州十中学校人文精神的基本面貌。“振华”二字,本身就是爱国的体现;一个世纪之前,振华女校的创始人王谢长达,为改变当时女子无法接受教育的现状,自筹资金、租借校舍,创办私立学校,从五个学生开始办起。她的女儿王季玉从美国学成归来之后接手办学,终身未嫁,将全部的精力奉献给了这所学校,其间历尽各种艰难困苦,充分体现了学校办学的尚德、自强和敬业精神;王季玉引进美国课程体系、聘请东吴大学的一流师资到学校来授课,倡导兼容并蓄,成就了一大批教师和学生。杨绛、费孝通、“麦子女圣”沈骊英、“月季夫人”蒋恩钿、“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我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贝时璋、“中国的贞德”陆璀……都是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百年的文化精魂绵延不息,体现了学校对办学历史的传承和模仿,也是学校成为“最中国学校”的基石。

振华女校创始人王谢长达的丈夫王松蔚,在发现蔡元培的才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蔡元培尊称为“老师”。也因为如此,蔡元培自然成了振华的校董。在蔡元培的热心张罗下,国学大师章太炎、清华大学校长周诒春、大学者胡适、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东吴大学校长杨永清,以及陶行知、沈宗翰、孟宪承等纷纷前来振华讲学,鼎力相助学校的发展。这样的传统,今天被学校很好地继承着。自己的知名校友自然会被请来演讲,国内以及世界各地的专家也常常被请到校园里来,拓展着师生的视野,品味着知识的芬芳。

苏州十中是一所有历史的学校,“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瑞云峰,就有许多故事可以演绎;清代的苏州织造署,曾是康熙、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时的临时行宫,留下了不少历史遗迹,如旧衙门、各种石刻碑文等。曹雪芹多次随他的母亲来苏州省亲,就住在织造署内,日后写《红楼梦》时,这个园林的景色对他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里成为振华女校、苏州十中的百年办学历程中,师生们又在这里创造了一个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柳袁照最自豪的一件事情是,当历届的老校友回来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能找到他们的教室,都能找到当年留下的踪迹,这种对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尊重,是对学校办学历程中前人经验的模仿,也必将成为一所学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精心规划

模仿,是一位校长办学的基础。但仅有模仿,只会比葫芦画瓢是不够的。校长需要在模仿的基础上,依据现实拟定学校后续发展的目标,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恰当合理地配置与整合资源,来推动学校向更高的方向发展。这体现的就是校长的规划力。

规划力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个是程序,即完成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步骤;另一个是可预见性,在实施之前就能遇见到事情的最终结果,就像雕刻工匠在没有动手之前就能预期到他最终雕刻的成品是什么一样。

杨绛曾是振华女校的学生,后来又担任过振华女校的校长。她说:“振华有一股味儿,那股味儿影响了我一生。”杨绛先生所说的这股味儿是什么呢?柳袁照在认真研究学校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诗性教育”。这是学校面对时代要求,在回归优秀传统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创造性转换”而形成的办学理念。本真、唯美与超然,是“诗性教育”的内涵。“本真”就是天然本性、不反人性;“唯美”就是将培育美好人性视为最高目的,高扬价值理性,尽最大可能去工具性、去功利性;“超然”源于“达悟”,即以一种高远的境界、宽广的视野,摆脱现实中的种种窠臼。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真水无香的教学风格,质朴大气的教育精神,成为创造诗性教育的几个重要的着力点。

柳袁照认为,诗性教育,体现着人类诸多关系之中最为特殊,也最为别致的一种关系——师生关系的典雅与亲近。在柳袁照讲述的故事中,处处都可以体现出这一点。

王季玉和杨绛两位振华的校长,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很亲密的办学合作关系。杨绛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我曾给她买了一件羊毛衫,她死活也不肯收。我说:‘学生孝敬您,您为什么不能收?’她回答:‘我从来不收人家的礼物。’我给她织了一双袜子,她却说:‘我不穿的。’于是,我对季玉先生发脾气,当着她的面把袜子都拆掉了。”在这个故事中,教师和老校长的做人品格,学生和同事对老校长的关切之情,跃然纸上。

朱嘉俊老师是一个只有三年教龄的青年教师,在1231日的高三年级文娱汇演中,围上了全班同学亲手为他编制的围巾,感动的他热泪盈眶,几度哽咽。几个月前,同学们就开始为他准备这条围巾,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参加了编织,男同学不会,女同学就教他们。当时朱老师曾看到一个女生在织东西,感到她在高三这样紧张的日子里还浪费宝贵的时间,为此还批评了她。没想到这条围巾是大家为他所编织的。

柳袁照认为,学校最美的风景,不在校园里,不在墙上,而在每一个学子的心里。一天中午,一位高一的女生来总务处借老虎钳。总务主任以为是她的自行车坏了,怕她修不好,就远远地跟在这个女学生的后面,想去帮助她。没想到,她却去了桂花园,到了一颗大树下,踮起脚,举起老虎钳,费力地将多年前绑在树上的一圈铁丝剪去。这圈铁丝已经勒了这棵树好几年,如果不及时剪断,会影响到树的生长。夹断铁丝圈之后,这个同学若无其事地还了老虎钳。这让总务主任非常感动,要求校长给他一个时间,以便在升旗仪式上讲讲这个故事,以及自己的感悟。这种在细微之中,折射出的有爱心、珍惜生命、有责任感的光辉,就是校园里的生命气息,就是诗性教育的体现。

陶行知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柳袁照和他的教师团队,在践行诗性教育的过程中,体现着教师的使命和价值。

三、会讲故事

所谓诠释力,简单地说,就是会讲故事,让别人理解你的所作所为。这看起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其实不然。不同的人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差异,所感兴趣的话题和领域也各不相同,很多人从小都没有养成聆听的习惯……

柳袁照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摒弃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管理理念,除了校长这个‘车头’要做好引领外,每节‘车厢’、每个‘接点’都要像‘动车组’一样,有自己的‘动能’。如十年前,我们就实行了扁平化管理,给其他管理者和教师提供广阔的自主管理的空间。”每个教职员工都像“动车组”的前提是,他们施力的方向必须是一致的,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促进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是其中的关键。会讲故事的人,在其中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柳袁照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这从《教育是什么》这本书中就能看得出来。我在读他的著作时就在想,上海包括虹口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也是非常多的,每所学校办学历史上的精彩故事也是非常多的,如果这些学校能够像柳袁照这样,将自己校园的故事娓娓道来,说给每一个喜欢教育的人们,大家就会明白,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什么,今天的教育还缺少什么。这将有助于引导社会做出好的教育,造福今天的孩子们。

这让我也想起了今年我正在做的一项工作,邀请了几位对虹口教育非常熟悉有特别热爱的老专家、老领导牵头,梳理虹口教育的百年历史文脉,其中一项工作就是编辑虹口教育百年历史长河中的百个教育故事。我很期待这一项目,更希望有更多的学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自己的故事,讲述和传唱自己的故事。好的故事有一种魔力,能够帮助大家理解学校,从情感上认同学校,甚至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校生活中来。在苏州十中,有很多人将其称之为“母亲的学校”,就是因为自己的长辈不断地给孩子讲述校园的故事,让孩子也深深喜欢上这所学校的。我自己没有去过苏州十中,但经由柳袁照的讲述,我也有了到这所学校去看看的冲动,这就是故事的魅力所在。

 

《教育是什么》  柳袁照/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最好的祝愿
后一篇:冬日暖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