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孩子学会运用知识·读《教育的目的》

(2014-11-16 06:59:07)
标签:

怀特海

知识生动

把握整体

风格鉴赏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再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书有感

教孩子学会运用知识·读《教育的目的》 

教育经典,值得一读再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英国杰出的数学家和哲学家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教育的目的》是翻译者王立中先生送给我的。至于他因何送书给我,我到现在还不得而知,因为我和他并不相识。或许是因为我在教育局工作,或许是因为我每周坚持第一本书并写出读后感。而且他还一下子给我寄来了几本,让我在自我阅读的同时,能有机会将送书给真心喜欢阅读、善于思考教育问题的朋友,就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在此之前,我曾在其他作者的书籍中对怀特海的教育观有只言片语的了解,《教育的目的》让我第一次全面了解怀特海的教育思想,也因此对怀特海增加了一份敬重。

这次重读此书,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让知识生动活泼起来

这几天,有一个新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更让诸多科学家欣喜若狂,那就是“罗塞塔”彗星探测器经过10年跋涉,“菲莱”着陆器终于在1113日凌晨成功软装陆在彗星67P上。这项耗资13亿欧元的项目,想要满足的就是人类的一个好奇心,期望从中解开太阳系进化的奥秘,帮助我们理解太阳系的起源。

因为好奇而探索,因为发现而欣喜若狂,不光是科学家的传奇经历,也是每一个学习者都应该反复经历的学习历程。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启动了探索之旅。更会爬行的孩子,看到好奇的事物,会奋不顾身地爬过去;拿到手里的物品,会反复地琢磨和探究,了解它的质感、硬度、温度、重量……等信息,并不断感受发现世界的喜悦。孩子在实践中会发现,自己在探索中逐渐学到的东西,能够帮助他理解在他的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因此更加执着地进行探索。

阿基米德洗澡的时候发现了水的浮力定律,兴奋地光着身子从浴缸里跳出来,叫喊着“我发现了!”的故事,经常被老师们津津有味地讲给学生们听,但现在的老师教学生浮力定律时绝对没有那种兴奋感,学生对这条定律的理解也不如阿基米德这样深。35-40分钟一节课的课程设计,让学生不可能对一个问题持续开展探究,并获得深刻的认知体验;整齐划一的学校管理和课程编排,人为阻隔了学生和社会、和自然的联系。学生每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坐在教室里被动地读书,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至于这些知识在今天到底有什么作用,学生是不知道的,也无需学生知道。

怀特海说:“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了腐蚀。”学习知识关键在于利用,而且在于当下的运用,“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有害的。只有那些能够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够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起来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

僵化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仅是学校特有的现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也有相当长的时间存在着。整个中世纪的欧洲,还有明朝之后闭关自守的中国,都深受其害。除了像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时期人们的思想活跃,具有创新之外,其他时候都背上了沉重的知识的包袱。每一次人类社会进步举足轻重的知识革命,都是一次对陈腐呆滞思想的反抗。可惜的是,革命之后不久,在新的制度之下的僵化的知识、呆滞的思想又会重新占据主导地位,直到下一次革命的到来。

怀特海说:“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更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活跃的思想,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成为知识的灌输者。要努力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体悟到发现的喜悦,获得激情四溢的巅峰体验!

二、要借助树木认识森林

在学习二次方程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二次方程有什么用?如果这个知识不能和我的生活建立联系,为什么要学习它呢?或许有人会说,这个东西在今后的考试中会用到它;也许有人说这是数学基础工具,说不定在今后的什么时候就会用到。学生如果这样来看待二次方程,他所学的依然将是僵化的、呆滞的知识,因为他找不到该知识在当下的意义,不知道如何去应用它,无法让它生动起来。

如果你告诉学生,二次方程是代数的一部分,代数是用来量化世界的智力工具,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被数量所影响着,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无不如此。你在说话、做事的时候,要想让大家感到信服,会很自然地利用数量来说话,你在听音乐的时候,你在上网的时候,你做一切事情时,背后所支持的都是数量。二次方程是不同类型的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有了这个桥梁,你可以让自己在说理、做事的时候,更加有理有据。代数的价值也就体现在此。我们不能仅仅给学生提供一大堆知识的碎片,而是要让其对其应用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这揭示了教育另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认识森林。怀特海认为,“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种对知识的运用,关键就在于根除科目之间、知识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善于把各种知识综合起来运用,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了解某一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方位,以帮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森林。

怀特海强调,“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识对文化毫无帮助。”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都很强调良好的课堂纪律,以便将大量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一班学生的脑子里去。但“如果只是一味地通过被动记忆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来塑造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话,简直不可想象。人性不是这样,生活更不应该是这样。”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也是普遍联系的,而且有内在的结构和秩序。我们是因为教的方便,人为地将具有普遍联系的知识分割成一个个的课程,通过一个个知识点让学生一步步地去学习。但在教的过程中,教师自己必须要引导学生将某一具体的知识放到整个知识体系的大背景中去学习,让其明白知识对理解世界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希望通过教育,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其判断力,锻造其对复杂环境的掌控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特殊事例做出预见。但如果学生缺乏整体意识,不知道知识之间的内部结构和内在逻辑,不能够站在整个森林的生态系统上思考一棵树的生长,他怎能做到这些?

三、要培养对风格的鉴赏

观看古代遗留下来的工艺制品时,常常为其精湛的技艺所折服,一件件艺术品都是那样的美丽和富有魅力,时常让人啧啧称赞,流连忘返。而同样的作品,被现代的人们制作出来,却常常给人丑陋粗鄙之感。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你仔细推敲的话,不难发现,现代的工艺品多按精确尺寸设计制作,而古代的艺术品则随工匠的风格有所变化;现代的紧凑局促,古代的舒展开阔。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有风格的作品,往往能成为艺术的精品,虽然现在的工艺技术水平很高,可以借助机械设备高精度地模仿过去的作品,但因为其缺少风格,终究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怀特海说:“有风格的管理人员讨厌浪费,有风格的工程师尽可能地节约原料,有风格的工匠更喜欢创造精美的作品。风格是人类精神世界最后的道德归宿。”“我们必须培养所有精神品质中最难得的一点——对风格的鉴赏。对学科本身的热爱,其实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清晰的对风格的热爱。”

对学校教育来说,培养对风格的鉴赏,意味着对教师、学生的尊重,对教师、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包容和支持。同一门课程有多个教师授课,尽管有共同的教材、教学进度、考试要求,但要允许教师个体发挥自身的教学特长,欣赏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一个班级的学生,虽然有共同的课程安排,但要允许不同学生按照个性特长有所选择;在学校的管理中,既要有统一的管理要求,还要能够依据学生的生活习惯灵活处置。比如可以规定不同的作息时间,让夜猫子能够晚点睡觉……学校要始终明白,“差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特质,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性,那就是在毁灭生活。

我们经常感慨在民国时期,学校里有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为什么当时的教育会如此人才辈出?仔细想想你就会明白,当时能够读书上学的毕竟是少数人,当时的教育是精英教育。精英之中的优秀者如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不拘一格招收各种风格的教师,同时也为不同风格学生的培养奠定了基础。现在的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普及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关心基本教学要求达成的人居多,注重风格鉴赏的人太少,我们的教育就像工艺品的制作一样,从具有风格的个体作坊的制作方式,转向了工业流水线的生产方式。没有了对风格的鉴赏,自然出不了影响社会进程和教育发展的大家啦。

风格是专业化学习的产物,是专业化对文化的独特贡献。风格也是专家独享的特权。教师正在走向专业化,在这个过程中,关注风格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怀特海说:“有的风格,你可以避开细枝末节的东西,直达目标,而不会生出一些令人不快的插曲;有了风格,你可以达到你的本来目标,而不会是其他东西;有了风格,你可以预见你的行为的效果,而远见是神赐予人类的最后礼物;有了风格,你的力量得到提升,因为你的思想不会被一些不相干的事务所打扰,你就更能专心于你的目标。”

要做到这一点,学校教育必须改革。“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学校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必须有自己的经过批准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由其自己的教师开发出来。”有自己校本课程的学校,才会是一所独具风格的学校;能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会成为具有风格的教师;具有风格的教师,会认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致力于培养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教育的成就取决于对诸多可变因素的精妙的调整,因为我们是在和人的思想打交道,而不是与没有生命的物质打交道。”

 

《教育的目的》  怀特海/  庄莲平 王立中/译注  文汇出版社  2012.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