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培养需关注的三个方面
(2014-11-14 07:02:41)
标签:
能力的定义能力与方法培养路径监测评价ppl |
分类: 课程教学 |
培养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价值所在。要将这一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厘清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问题一:培养什么能力?
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因为身心发展的局限性,需要培养的能力是不相同的,但学校教育最终的目的,一定是让学生获得面向未来所需要的能力,以便在未来的世界立足。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学段,应该培养的基础能力是什么,针对这个学段的关键能力又是什么?
虽然说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对学生能力培养有具体的要求,但很多学校并没有站在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学生在该学段能力培养的问题。老师们在自己的学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时候相互之间使得力气还不在一个方向上,导致了不必要的内耗。
从学校层面认真梳理学生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并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的特点,通过特色课程的建设为某些学生独特能力的发展搭建平台,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区域的教研室和学校的教务处在这方面负有引领职责。
问题二:如何培养能力?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从有关能力的这些界定不难看出,能力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机制。
我们在研究“黑箱”的时候,经常采用一种方式,通过给它施加不同信号,观察其输出信号的特点,以此来推断这一“黑箱”的内部结构。研究能力的培养,也应该采取类似的方式。通过让学生完成一系列的活动,观察其在活动中的表现,来判断学生是否具备某一方面的能力。
对能力来说,“活动中的表现”指的是什么?有专家说:“方法是能力的外显”。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某方面的能力,只有看他对某种方式的使用是否得体和娴熟即可。如果对这一说法没有异议,我们就可以据此确定培养能力的途径。
比如说,对一个未知问题的研究,通常的研究思路和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寻找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既是研究所需要经历的环节,也是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如果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式来处理问题,包括处理哪些从来没有研究过的新问题,说明学生就已经具备了研究的能力。我们开设的研究型课程,以及在已有的课程里设置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就是基于这样的前提而设置的。
明确了要培养什么样的能力,知道了这些能力对应的方法是什么,就可以对现有的课程进行分析和研究,看是否满足了能力培养的要求。如果有缺陷,应该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来加以弥补。这样的课程建设,就有系统的思考,而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
问题三,如何鉴别学生是否具备了某种能力?
鉴别学生是否具备了某种能力,需要用相关的工具来测量。这一工具可能是一道试题,可能是一项活动,也可能是一个作品制作。要完成这些作业,都必须熟悉其中的方法和流程,这就是其作为测量工具的理由。
学生是否具备了某种能力,不在于他是否会解题,而在于面对一个实际的问题时,能够运用相关的方法来处理问题。比方说高中的学生,在学习了物理学科中抛体运动的相关知识之后,学生是否具备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位老师就此设计了一项测量工具,具体的要求如下:
在一个一端封闭的PVC塑胶管里放上一粒胃药,倒入一点水,然后塞紧塞子,随着胃药遇水气化,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塞子突然飞起,穿过教室而去。根据这一现象,在电脑里做一个模型,能够计算出不同水量、药片前提下,塞子飞行的实际距离,并通过实际的装置加以验证。
这其中涉及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物理学科方面的知识非常多,需要对物理学的相关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够据此编写出相关的程序来,模拟塞子的运行轨迹。更需要对实际的装置进行调试,以保证计算机的模拟和自己真实的演示结果是一样的。在这其中,就有很多方法的呈现。
要让教育教学走向科学,必须逐渐摒弃“跟着感觉走”的习惯做法,将教育目标落到实处。能力的培养更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