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专业才有地位·读《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践路径》

标签:
教师成长专业化继续教育阅读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潘裕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践路径》一书有感
前些日子潘裕民老师给我短信,将他的著作《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践路径》赠我一读,这让我很开心。作为一个阅读者,不断与新的书籍相遇,不断与新的作者相识,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践路径》一书的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著作。潘裕民老师在大量的阅读和亲身实践的基础上,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阅读、教师继续教育以及教育思考等四个维度,阐述了当今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教师走向优秀和卓越提供了一条路径。
一、要走向专业
“古之学者必有师”。自从有学习的行为出现之时,教师就同时存在了。教育的历史有多悠久,教师的历史就有多悠久。
尽管如此,教师职业是否是一个专门的职业,长期以来一直是有争议的。像医生、律师、法官等职业,其专业性是非常明显的,一个人没有基础,想中途改行去从事这些职业,难度非常大,而且绝大多数也不会成功。但教师并非如此。师范院校里毕业的学生,似乎天经地义可以做教师,但很多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书之后从教,教学效果并不比科班出身的差;还有一些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做了一段时间之后感到不满意,改行做教师,也能够做得很好。这些事实至少说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还不够高。
提出教师专业化,也只是几十年之前的事情。上世纪6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对教师作为一项专业做出了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这其中,“专业”和“专业化”两个概念,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含义是有不小差异的。专业是至在某个领域擅长的技能。医生看病时的“望闻问切”,就是对其专业技能的高度概括。专业化则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
说起来惭愧,虽然教师职业的历史悠久,但我国教师的专业标准直到最近才由教育部正式颁布。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大领域对基础教育不同学段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要求予以界定。其中,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就涉及十四个维度、63项专业要求,如果认真对照检查,就会发现标准中的不少要求教师们还是做不到的。比如说“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这本应是教师最为基础的专业知识,但现实却不尽人意。之所以无法掌握,一来与课程标准自身语焉不详有关,二来与教师平时跟着感觉走,不愿受标准束缚有关。比如说“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深入到学生之中去,他们喜欢的事物,教师自己要去体验一番;他们热衷的活动,教师也要参与其中……
如“专业化”的定义所说,有了标准只是第一步,让教师们理解和认同标准,按照标准的要求来重塑自己,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渐达到标准的要求,就是教师走向专业化的过程,也是教师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要走到这一步并不容易,需要教师有自身发展的“文化自觉”。潘裕民在书中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讨论教师的“文化自觉”,强调要从道德自觉、理论自觉、专业自觉、实践自觉、思维自觉五个方面来练内功,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势有充分的认识。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综合改革波澜壮阔的今天,教师的“文化自觉”更显可贵。
二、要加强培训
教师专业化的过程,虽然展现的是教师群体的行为,其实落脚点还是在每一个教师个体身上。没有教师个体在专业之路上的努力和践行,就不会有群体的专业地位。
所有的专业技能都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累积起来的,教师也不例外。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仅仅意味着你具备了从教的基本潜质,并不意味着你已经掌握了教师专业技能。走向教学岗位之后的继续教育,是教师走向专业最为重要的路径。
继续教育有两个基本的路径:一是教师立足本职岗位,在教育实践中的自我提升;二是借助专家的力量,帮助自己获得专业成长。这两个路径都很关键。教师没有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他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就不会费尽心思地去研究学生、教学内容和教法,就不会感悟到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和困惑;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发现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通过自己来解决非常艰难,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专家的点拨往往能够拨云见雾,让自己获得顿悟,感受到成长,体验到教师专业的魅力和乐趣。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愿意花大力气支持教师培训。
尽管教师培训如此重要,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其一是培训的课程比较单调,讲座形式的培训居多,理念的灌输居多,如何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动,办法不多;其二是培训课程的针对性不强。不少课程面向所有的教师,似乎是面面俱到,实际上效果不佳。不少培训者都是依据自己擅长的领域来开设培训课程,与一线教师自身的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其三是培训课程缺乏系统性思考,东一榔头西一棒,看上去眼花缭乱,实则一盘散沙;其四是培训课程质量不高,所讨论的问题始终浮于表面,不能由表及里,老师们听起来云里雾里……
让教师喜欢上培训,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培训中来,是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各地在这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比如说将“案例教学”引入到教师培训课程中,践行“研训一体”的培训模式,积极推动“校本培训”发挥学校和教研组的作用,建设学科联盟或者校际之间的“学习共同体”,等等。这些尝试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的教师培训,但并没有根本性的变革。
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提出专业发展的要求,让教师据此来确定自己需要完善的领域,自主选择培训的时间和方式来提升自己,是教师培训转型发展的必然;让教师立足岗位,通过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来获得专业成长,是教师培训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教师进修学院和学校要做的,是提供多元化的课程菜单,让教师按需选择,包括一对一的个性化选择。要让教师真正感受到,培训是最大的福利,是自身专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平台。
三、要不断学习
培训毕竟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师要获得专业成长,阅读、自我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阅读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教师职业的特点是教书育人。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未来的社会里立好足、快乐健康地工作和生活,是教师的责任所在。但这个社会变化太快,十年前的我们,一点也没有预测到现在的社会和科技发展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一点也没有想到世界上最热门的十项工作,在十年前是根本不存在的。那么,我们将给今天的学生怎样的本领,让他去面对我们自己都无法预测的未来呢?这个本领就是阅读,就是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一个善于阅读、善于学习的人,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一定要成为终身学习者,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告诉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持续学习的能力对自己一生发展的意义。教师自己不读书,培养不出会阅读的孩子。教师自己没有持续学习的习惯,怎能培养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师阅读也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张贵勇写过《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一书,书中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名师,都在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非常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读书,大量的、范围广泛的阅读。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这是公开的秘密。每个人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都可能成为名师。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两个方面不断探索的过程。一个方向是向内,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尝试正确地认识自己。另一个方向是向外,不断地探索与自己生活工作相关的领域,建构起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在潘裕民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践路径》一书中,教师阅读的这一篇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大的。他在书中畅谈了当下教师阅读的现状、教师阅读的意义,回答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并对如何阅读给出了很有操作意义的建议,包括如何与文本进行对话、如何选择书籍、读书的方法……等等。相信有兴趣的老师在阅读了这部分内容之后,会对如何阅读有更多的认识的。
其实潘裕民的这部著作,本身就与阅读密不可分。在整部著作里,他始终旁征博引,各种观点和论据信手拈来,提供了非常多的名家作品的线索,体现了他阅读的广泛和细致,让我们感受到阅读的力量。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