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选择吗?
(2014-11-06 06:43:23)
标签:
高中课程自主选择文化背景熟悉程度ppl |
分类: 课程教学 |
最近启动的高考招生综合改革方案,对高中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组织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伴随着文理不分科、三门等第考科目的自主选择等一系列制度的出台,新高一的学生立刻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选什么学科作为三年之后大学录取时学习成绩的依据?
在新的招生考试制度出台之前,高中的学生也要选择。选择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在高中就读期间的学科选择。首先需要在文科和理科中选定一个大方向,其次在文或者理科的三门学科中确定自己较为擅长的一门学科,以便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二是大学入学的选择,主要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看符合哪一类大学的入门门槛,在其中选定自己的专业方向。
因为一届届的学生都是按照这样的程序来进行选择的,所以那些学弟学妹们在耳濡目染之中就已经对这样的选择有了心理的认同和精神上的准备,等轮到自己去选择的时候不会太过慌张。
根据分数来选择学校貌似公平,但其缺点也是很鲜明的。高中学校可以依据学生考取的分数来大做文章,家长可以将孩子的考分拿来炫耀,大学可以将尽可能高分的学生录到学校,但学生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所报的学校是否能助推孩子今后的发展,这些问题很多人都说不清楚。以至于不少孩子进了大学之后才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两者之间差距太大,进取心和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降低。
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学会选择,找到自己喜欢的学科,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爱好,以此选择自己心仪的大学,并为之努力学习,是本次高考招生综合改革方案的初衷之一。一些学校行动很快,已经制定出学生科目选择的方案,并启动实施。
问题是,新高一的学生,能正确地做出选择吗?
首先,选择与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人如何做出选择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从孩子出生之后起就被告知个人选择的重要性,父母会不厌其烦地在各种场合教导孩子如何做出选择,并鼓励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东亚各国大多是崇尚集体主义的国家,比较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而不太注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孩子从小的衣食住行,求学期间的课程设置,都是成人安排好的,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往往手足无措。现在,一下子将课程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他们是否能够选择?
其次,选择与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关
早上起来准备刷牙,盥洗池里放有两种牙膏,你会选择哪一种呢?如果你对这两种牙膏都比较熟悉,知道它们的特性,在选择的时候就会自然快捷很多。如果面对的是不熟悉的事物,要求从其中选择一种,人们将怎样进行选择呢?通常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这些事物中难度比较小的来做,这样既可以降低风险,又可以让自己有面子。在过去文理分科的情况下,上海的高三已经多次出现了这样情况:选择化学的学生人数比物理还要多,选择生物学科的人数也大幅增加。很多人认为,物理比较难学,我可以选择相对容易一点的科目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问题是,如果没有对这门学科深入透彻的学习,你怎么知道物理难学,化学和生物容易?现在,高一的学生又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在没有深入学习一门学科之前,怎样做出判断和选择?别人认为“难”的科目,是否我也学不好?如果学校对此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就放手让学生来“选择”,学生能选择吗?
如果选择的结果,大多数的孩子放弃了一些主要的学科,专攻几门考试科目,这就完全违背了高考招生综合改革的初衷,也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无论如何改革,这一根本是不能改变的。
再次,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做出某种选择,有时是因为无奈,更多的是为了追求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就拿一门学科的学习来说,如果经由选择,自己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为前人所做出的辉煌成就所感动,不断为前人所总结出的概念、规律所陶醉,并进而下决心一定要学好这门功课,那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情啊。
选择是一种心理过程,常常受他人的行为所影响。比如说自己很想购买一款苹果手机,并已经看中了其款式,但由于很多人都买了它,于是决定买一款三星的手机,以示自己与他人不同。自己的这种选择,违背了自己真实的意愿,只为了给别人制造一种“假象”。
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有时也会让学生产生类似的行为。你越是让我选择某一门学科,我偏不选择,而且通过很巧妙地方式让家长和老师感觉不到自己是在对抗。面对这样的选择,我们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吗?
说了这么多,并非反对学生进行选择。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将选择看作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要为学生的选择提供更多的铺垫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