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计划”课程项目结题论证

标签:
指南针计划课程建设古代发明优秀文化ppl |
分类: 课程教学 |
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部市合作项目“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基地”,坐落于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运光校区,这是国家“指南针计划”在全国的唯一试点基地。根据部市合作框架协议的要求,要将这一基地打造成学生体验中心、教师培训中心、课程研发中心和器材配送中心多元功能于一体的青少年实践体验活动公共服务平台。
为了具体落实这一框架协议的要求, 2012年8月31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与虹口区教育局就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基地课程建设签订了合作协议,利用市教委教研室的专利力量,指导我区的教师将体验活动课程化,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或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重大推进作用的中国古代发明创造,通过研发,转化为适合青少年实践体验的活动课程,成为中小学生接受文明洗礼的重要载体。
两年来,市教研室按照双方协议的约定,深度参与,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作为,派出专家深入基地,及时了解掌握课程研发的进展,积极推动解决课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对课程框架的设计、主题项目的确定以及教材的编写提出了积极建议和修改意见,全力推进课程建设。整个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深入调研,全面分析现有基础。结合“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发明成果,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项目导向和“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育人目标,明确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基地活动课程主题。最后确定了由五大类课程20个模块构建的课程框架。
第二阶段,围绕主题,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成立课程研发和教材编写小组,在专家指导下,编制《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基地活动课程方案》,按照“体验性、实践性、探究性、互动性”为特征的教育要求,构建了五大类20门课程,形成了富有基地特色、项目特点的课程体系,完成了20门课程教材的编写。每本教材均由“学与做”、“创意园”和“探究园”三个板块组成,充分体现了“学中做”的活动宗旨,积极落实“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有效实现对学生探究学习方法、科学思维品质和实践创新精神的培养。教材中涉及到的相关图片、课程介绍、教具学具、流程示范等,都是由教师自拍、自绘、自编、自制的。从课程的研发设计到教材的编写使用,无不融入专家的指导,体现集体的智慧,凝聚团队的力量。
第三阶段,组织实施,依据实践修改调整。按照拟定的《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基地活动课程实施计划》,有序推进课程的规范化实施,在“指南针计划”实践体验项目“中国古代造纸印刷”、“中国古代染织”、“中国古代陶瓷”、“中国古代青铜”、“中国古代营造”等五个板块的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到课程实践,纵向覆盖基础教育所有9个年段,横向涵盖中华传统多元科艺门类,从而打造优秀民族传统科艺文化普及的主题发展模式。同时围绕不同的课程进行硬件载体建设,为学生提供和创设不同于学校的成长环境和真实的角色体验环境,搭建课程实施平台,旨在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和过程性评价。
10月9日,市教委教研室的相关领导和专家来到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基地,对基地的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等工作进行论证,对合作协议两年来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专家们对已经完成的20门课程教材的编写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课程的实施和实践效果也表示赞赏。并对进一步凸显“指南针计划”专项课程的特色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大家一致认为,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与虹口区教育局就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基地课程建设签订的合作协议在两年内得到了充分有效地实施,取得的成果是显著的,达到甚至超出了预期的目的。一致同意结束本轮的合作,并就课程建设的信息化推进、课程方案的进一步细化、课程门类的进一步丰富等领域,启动新一轮的合作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