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完善我们的教育·读《教育的呐喊》

标签:
教育的呐喊向善之心爱的语言审美能力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蓝春《教育的呐喊》一书有感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化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以及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
一谈起教育,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其中对教育不满的情绪最为普遍。仔细想想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大家对教育寄予了太高的期望,错误地认为教育无所不能,所以当发现教育和自己期望的不相一致的时候,不满的情绪就产生了。
蓝春的《教育的呐喊》一书,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批判。包含学生篇、教师篇、家庭篇、学校篇和社会篇五部分,聚焦的话题均是大家所熟悉的,如“急功近利的教育评价”、“职业倦怠的教师”、“不懂爱也不会爱的家长”等。这本书的话题比较宽泛,这里仅从三个侧面来谈一些自己读后的感想和体会。
一、呵护向善之心
蓝春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个小和尚,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全数教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没想到他在一夜之间动了凡心,偷偷下了山。五光十色的城市迷住了他的眼睛,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二十年后的一个深夜,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小和尚的掌心。他忽然忏悔了,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请求师傅原谅。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不愿再收他为弟子,说:“你罪孽深重,必坠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桌子上开花。”浪子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方丈踏进佛堂时,看到佛桌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连忙下山寻找弟子。却为时已晚,心灰意冷的浪子重新又堕入荒唐的生活,而佛桌上的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
是夜,方丈圆寂,临终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
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中,经常会遇到类似小和尚这样的“问题学生”。有的缺乏良好的道德习惯,在待人处世方面没有礼貌,缺少是非观念,公民的基本素养欠缺;有的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有参与打架斗殴的现象,有时还抽烟喝酒,逃学上网、迟到早退等更是常事;有的学习习惯不太好,不能沉下心来做事情,勤奋踏实不够浮躁有余、动力兴趣不足负担压力有余、积极主动不够消极被动有余;有的生活习惯不够好,在卫生习惯、自立能力、奢侈浪费、自律意识等方面问题多多。
很多时候,家长和教师对孩子身上出现的这些问题是“零容忍”的,总希望能够尽快将他们扭转过来。在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下,会随时随地注意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孩子所犯的每一个错误都要批评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大批特批、小题大做,很有不得目的不罢休的意味。结果呢,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都搞得很僵,他们依然不断犯错,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不愿与成人交流,面对责问更是用沉默来抗议,让家长、老师确毫无办法。时间久了,家长、老师对这个孩子失望了,不管孩子再说什么,也不会相信了。
这里面有两件事情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孩子所有问题的根源,其实都在成人的身上。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眼中仅仅盯着问题不放,而不是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并改变自己来适应孩子,要想让孩子改变是很困难的。上周我阅读贾容韬的《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后写读后感,用较大的篇幅阐述了这个观点,这里不再重复。二是再有问题的孩子,都有向善之心。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的、不肯相信的心。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对孩子失去信心,都不应该用一颗冰冷的心来对待他们。
二、爱的五种语言
教育的全部智慧就是爱。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没有爱,教育的阳光就无法照射到孩子的心灵。家长对孩子的爱,教师对孩子的爱,社会对孩子的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促使相互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处于和谐的状态,让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迎刃而解。
这里所说的爱,指的是真爱,而不是类似“溺爱”、“做可爱状”那样的扭曲的爱。什么是真正的爱?大概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第一,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嘴上在做传递爱的事情,也有爱的行动体现,但潜意识里对所做的事情是反对的,就不是真爱。第二,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爱是自我完善,也意味着心智不断成熟。做了一件事情,就马上标榜这是爱的表达,是很肤浅的。第三,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自己和爱他人是两条并行不悖的轨道,二者越来越近,其界限最后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泯灭。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也是不可能爱他人的。第四,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真正的爱是行动,是基于灵魂的行动。第五,爱不是单向的施与,是类似于牛顿第三定律那样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虽然双方在年龄、阅历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但在爱与被爱上始终“势均力敌”。
相互作用的双方如何来表达爱?在蓝春《教育的呐喊》这本书中,给出了爱的五种语言,分别是:肯定的言辞、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和身体的接触。
肯定的言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互相赏识。恰当的表扬与鼓励,能给人传递一种正能量,他自己就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这其中既包括成人对孩子的赏识,也包括孩子对成人的敬佩。赏识教育现在比较被重视,对如何开展赏识教育、对表扬孩子的语言和方式等有很多的研究,但往往忽视了孩子对成人的赏识与表达。没有这一点,爱就是不完整的。
精心的时刻,指的是成人和孩子全身心地在一起的时间。成人常常觉得孩子们很幸福,认为他们生活在这太美好的时代,物质享受异常丰富,却很少体会到孩子其实也有很多苦,也有烦恼、成长的困惑、精神的压力、心理的变化等等,并不是给点玩具、给点美食就能让他们幸福的。孩子成长最需要成人的陪伴,要经常创设一家人、一个师生团队全身心融入的时刻,相互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让爱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
接受礼物,是成人和孩子之间经常发生的行为。逢年过节,成人会想着送给孩子一件礼物,到外地出差,也会想着带一件物品给孩子。遇到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的时候,孩子也会主动给成人送出一片心意,这些都是爱的语言。需要注意的是,送他喜欢和需要的,而不是你自己喜欢和需要礼物,才是送礼物的意义。很多家长在给孩子购买礼物时,总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钱花了不少,但孩子并不买账,也没起到呵护爱的作用。
服务的行动,在家长这边体现的最为明显。在这个独生子女的时代,每一个孩子都是如此的娇贵,以至于家长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看在眼里怕丢了,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都想方设法地加以满足,孩子生活中的一些琐事,都由家长来包办。在这种全方位的服务下,孩子自然不会有自我服务的意识和机会,更想不到会去服务他人。但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相互服务、相互支撑的共同体,一个人不掌握服务的技能、没有服务的意识,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立足的。培养孩子服务的行动,是真爱的孩子的表现。
身体的接触,是传递爱的重要渠道。成人和孩子之间,有时不需要言语的交流,抚摸他亲亲他,所有的爱都会通过这样的举动传递过去,孩子就会从中感受到温暖与安全。这种抚摸不仅仅是成人对孩子的,孩子对成人的这种接触和抚摸,同样也有这样的效能。我们要让身体的每一次接触都在彼此心灵之间连接起爱的通道。
三、提升审美能力
简单地说,审美能力就是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今天的教育,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功利性太强,与考试有关的事情拼命去做,与升学无关的事情再强调也不去做。其结果导致了我们培养的很多学生,包括很多从教者大都缺乏审美能力、缺乏深厚的艺术素养,基本没有享受到到艺术素养带来的美妙价值,所以也很难将审美能力传递给孩子们。
有一个镜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莫斯科、维也纳等地,家长、老师为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可谓费尽心机。听音乐会是最常见的项目,每次听音乐会之前,老师会想孩子介绍作品的背景,各种乐器表达的情绪,在聆听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些旋律。家长更是将听音乐会看作是一个节日,不仅自己要梳妆打扮正装出席,还要给孩子穿上得体的衣服,以适应剧场的环境。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从不同的角度给孩子创造一次次神圣的经历和体验,帮助孩子去理解艺术、体悟艺术之美。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审美的重要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如果说智育主要是培养人的逻辑推理能力,那么美育重在培养人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审美的核心是要创造审美“意向”,科学发现到最后往往不是凭理性而是靠直觉。第二,自然界具有简洁、对称、和谐的美的特征,它启发人的联想和发明,很多科学家的发明往往是在追求美的形式的过程中走向成功的。第三,成就大事业,需要有广阔平和的胸襟,需要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美育是体验人生的价值,审美能力即体验人生的能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音乐、美术等课程来是实现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失偏颇的。美,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所有活动之中,存在于学校的所有课程之中。我们首先要有美育的意识,善于挖掘生活和学习中的美的要素,将其整合到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说:“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这充分说明了教育在人的审美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教育家梅里尔·哈明在《教学的革命》中描述了“鼓舞人心”的课堂中可以观察的五种品质:第一,清晰的尊严感。学生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第二,流淌着轻松的活力。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积极参与;第三,自主性。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资源学习,没有被强迫的迹象;第四,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彼此支持;第五,觉察。机灵又富有创见,知道自身周遭正在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其中,包含了优质课堂的诸多要素,也包含了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