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满意度测评
(2014-05-16 06:48:58)
标签:
满意度测评教育蓝皮书样本选择调研结果ppl |
分类: 教育漫谈 |
5月13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2014年年度中国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该蓝皮书的内容包括中国教育发展概述;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投入、事业发展趋势及公平性挑战;2013年全国中小学生自杀问题调查;地级教育行政网站信息公开的现状及发展进路;2013年公众教育满意度网络调查报告等内容。
有关公众对教育满意度的调查是2013年11月21日至12月18日在网络上进行的,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0801位网友参与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公众对目前所在地区的教育总体状况满意度评价低于“一般”,58.28的分值(百分制)没有达到60分的及格线;三成公众对所在地区教育总体状况持有不同程度的负面评价。
从教育质量、教育过程、教育公平、教育收费四类指标的满意度分值来看,公众对教育收费的评价优于教育过程、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好于教育公平,而教育收费、教育过程两类指标的评价均高于教育质量、教育公平。
对此,蓝皮书分析指出,尽管教育收费仍是被公众质疑的指标,但受社会经济生活发展、教育收费的管控治理等因素的影响,它对公众教育满意度尤其是城市公众教育满意度的负面作用被显著地减弱,不再像过往教育满意度调查那样处于指标评价的低水位。
“教育过程与教育质量、教育公平之间的公众满意度落差明显说明,相比教育过程公众更看重教育机会平等与教育质量。”蓝皮书这样分析。
根据这项调查,2013年公众教育满意度分项指标,得分介于35.54分到59.66分之间,无一项指标获得公众“比较满意”的肯定。
蓝皮书显示,分项指标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教师队伍素质、教育总体状况、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获得均等入学机会的情况、政府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成效、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改善的情况、教育部门与学校的廉政风气状况、幼儿园升小学过程中公办学校的择校/考试现象、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的成效、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问题、小学升初中过程中公办学校的择校现象、公办小学和初中学校的办学水平差距。
公众教育满意度仅得58.28分,三成持负面评价,这样的结果确实无论如何都让人高兴不起来。对此,我们应该有理性的思考。
首先,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在网上征询50801位网民对教育满意度的感受,样本本身和采样的方式都值得商榷。五万多名网民组成的样本,虽然数量不少,但不是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抽样,得出的结论很难推演到整体;在一段较长时间里的进行问卷的收集,同一个网民可以多次参加测评,不可控的因素也很多。
其次,要正确理解满意度。满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家长对教育的事前期望与孩子接受教育之后的实际感受之间的相对关系。教育质量好,老百姓不一定能感受到它好,就像上海的PISA测试全球第一,不少老百姓依然对教育不满意一样。个人的背景、偏好、对优质教育的期望等都直接影响着他对教育的满意程度。
再次,得出的结论值得商榷。比如说,在几个重要指标中,教育收费指标的满意度最高。这或许与参与调查者都是网民,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有关;比如说网民对教育过程的满意度指标高于教育质量,也很让人费解。教育质量的高低,就与是否能把握好教育过程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没有必要过于看重这个满意度调查的结果。倒是可以由此进一步反思我们的教育,探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