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的故事·读《可凡倾听:时间广场》

标签:
可凡倾听名人访谈成长经历文化韵味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可凡倾听:时间广场》一书有感
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曹可凡有很高的知名度,就连我这个平时不大有时间看电视的人也对他主持的节目多有了解。后来当选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我和他在会场上的座位紧挨着,因此有了更多的交流。《可凡倾听:时间广场》出版后,得到了他的签名赠书,给了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可凡倾听》节目、了解众多文化艺术界名人的机会。
《可凡倾听》从2004年2月正式开播,到现在正好走过十年的历程,并成为上海东方电视台的名牌栏目。该栏目组在精心制作节目的同时,每年会精选前一年访谈节目中30期左右的专访内容,汇编成系列丛书,《可凡倾听:时间广场》是其中的第九本,也是2012年访谈节目的精选本,共收入孙俪、海清、姚晨、陈坤、吴奇隆、黄晓明、邓超、奚美娟、宋丹丹、徐帆、冯远征、濮存昕、陈建斌、王文娟、刘青云、崔健、陈其钢、安藤忠雄等文化艺术界名人访谈31篇。这些名家的成名时间跨度大,生活经历迥异,有不少人对我的成长都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聆听他们的娓娓诉说,自己仿佛也回到了过去的日子,再次品味那穿越时光的故事。
一、跨界的可凡
从某种意义上说,曹可凡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1991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他,理应去做一名医生,没想到工作了四年之后却不安分地拿起了话筒,成为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而且在这一领域还做的有声有色,先后荣获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星光奖”最佳主持人。代表作有《可凡倾听》、《舞林大会》等。
如果说从医生到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跨界够大的话,从媒体人到演员,也是一个不小的突破。《建国大业》中的上海市市长吴国桢,张艺谋导演的大片《金陵十三钗》中的孟先生,曹可凡通过角色的扮演,不仅为观众留下了这些人物的鲜活形象,也为自己熟悉这一领域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可凡倾听》中,有相当一批访谈者就来自演艺界,这种跨领域的尝试,对他节目的生动性和深刻性看来是大有裨益的。
纸质书日渐式微,实体书店趋于萎缩,曹可凡曾为此几度奔走,不仅与巴金的女儿、《收获》主编李小林等上海市政协委员在2012年上海政协会议上呼吁出台相关政策,以专项基金方式,给予实体书店一定的支持,并最终推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于2012年正式发布《上海市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及《上海市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引导目录》。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还于2013年2月再次将扶持实体书店的提案带到了全国两会现场。2013年7月,国家多个部委联合发文,率先在北京、上海等全国12个城市开展扶持实体书店的试点工作,前几天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开始运行,就得益于这一扶持政策。
在曹可凡主持的各类电视节目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可凡倾听》了。这一节目的定位大致在三个方面:一是与艺术大师对话,二是追踪社会热点人物,三是追踪文化社会现象。节目组期望通过这些对话,来聆听文化大家口述历史,挖掘其辉煌成就背后的人生感悟。这样的定位,对节目主持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口齿清楚、语言纯正、反应敏捷、记忆力强等是必须的,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需要自身要有“底气”,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够在面对这些大家的时候,不亢不卑,就他们熟知但观众未知的文化现象进行由浅入深的对话和交流,带给大家感悟与启迪。
这需要主持人能够熔人文与科学、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于一炉。曹可凡在医学方面的学习和实践,磨炼了他严谨、细致的作风;从小就喜欢博览群书,使他具备了“广角视野”。在节目主持人这一领域之外的丰厚积淀,为他游刃有余地主持节目奠定了基础。
曹可凡的职业生涯其实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比如说,高中毕业时所进行的职业选择,是否就是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比如说,学习是否就是瞄准考试科目,凡是要考的内容拼命地学,凡是补考的内容就弃之不顾?比如说,孩子从小读书习惯的养成,对其一生成长的意义……
二、成功的公式
《可凡倾听》这个栏目,在文化界人士和群众之间筑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既有利于老百姓对这些文化名人的理解,也有利于名人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自己的约束。
凡是被请到《可凡倾听》节目组的名人,都是功成名就者,或者曾经是文化领域的弄潮儿。人们在倾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故事的同时,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他们是如何成功的,是否具有借鉴意义。
先看看中外名人是如何界定成功的:
1.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
一个爱说话的年轻人缠着爱因斯坦,问他成功的秘诀何在。爱因斯坦静默不语,在纸上写出一道公式A=X+Y+Z。年轻人不解其意,爱因斯坦说:A是成功。若你希望获得成功,需要具备x、y、z三个要素。x代表辛苦的工作,y代表正确的方法。那么z代表什么呢?年轻人迫不急待地问。爱因斯坦缓缓地说:z就是少说话!
2.爱迪生的成功公式: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
3.《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的成功公式是:成功=想法+坚持。
4.季羡林的成功公式:成功=天资+勤奋+机遇。
只要细细翻阅成功者的人生履历,检点其奋斗足迹,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的,都有着自己悟出来并身体力行的成功公式。
实力派演员刘青云,其演技很早就获得业内和观众的一致认可,但在领奖台上,却一直是一个悲情人物,难逃“为他人做出嫁衣裳”的命运。从1993年凭借《新不了情》、《七月十四》两部影片入围香港电影金像奖开始,他先后七次获得最佳男主角奖的提名,却每次落空,直到2007年第八次成为影帝候选人时,这个魔咒才终于被打破。
台湾电影导演魏德圣,2008年执导《海角七号》,已5000万新台币的制作赢得了五亿元新台币的票房,不仅创造了台湾电影节的一个奇迹,也让一直处于低谷期的台湾电影重振雄风。但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他因为没钱,居住在岳母家中,靠夫人的工资来养活,被岳母瞧不起。连拍电影都没有人愿意贷款,无奈只好拿岳母家中的房产作抵押。
……
阅读《可凡倾听:时间广场》中31位文化名家的讲述,你会有这样深深的感触:没有一件事情可以轻轻松松地成功。每个人在奋斗的过程中,都不敢保证自己能够成功,但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选择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坚持不懈地去努力,面对一次次的失败和挫折,都毫不气馁。
很多人也常常会立志,要努力去做一件事情。但一遇到困难或者挫折,首先想到的就是推卸责任,为自己寻找理由。慢慢地,就养成了一种习惯,努力寻找借口来掩盖自己的过失,推卸自己本应承担的责任,而不去想办法。这样的习惯是阻碍自己成功的大敌,也是将自己推向平庸的推手。
成功的公式因人而异,但找到自己的特长所在,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和实践,不受“自我设限”的束缚,看来是具有普适性的。
三、立体的名人
现在的各种媒体,对文化名人的报道非常多,特别是那些娱记,在挖掘文化名人的花边新闻方便更是不遗余力,让人们对文化名人的有着别样的认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做《可凡倾听》专题节目,让观众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就显得更为重要。
曹可凡和节目组的成员们,在此方面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他们关心的不是影视名人的绯闻、八卦和隐私,而是注重从文化的角度,深层次地揭示这些文化名人的内心世界,艰难的成功之路,从哲理上给予观众以人生的启迪。一个节目能够坚持做十年而不衰,这或许就是其中的奥妙之所在吧。
文化名人的一些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细节,往往能给人立体的视角,帮助观众全方位了解这些公众人物,这是《可凡倾听》节目组以及曹可凡本人着重进行挖掘的。
比如,电视剧《乔家大院》里的那个山西老板、《甄嬛传》里的皇帝——陈建斌,非常喜欢写诗。在节目中,曹可凡自然不会放过这一点,让陈建斌谈诗。而陈建斌的体会是陆游的那句话“汝若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陈建斌说,“你想做一个事情,到那事上你才做准备,显然是来不及的,就是因为你平常有很多涉猎,可能这无形中,会成就你做某些东西。” 陈建斌和蒋勤勤的罗曼史中,诗也是很重要的媒介。
比如,80年代末期红极一时的小虎队的成员之一吴奇隆,不仅在歌唱得好,在影视领域的发展令人瞩目,还有一项自己最喜爱的运动——潜水,并且取得了国际认证的潜水教练执照。它能够在深海里潜水到50多米深处,感受无声世界里缤纷多彩的生物世界和洋流潮汐的不可抗拒,曾经因为太过专注水下的生物世界而差点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而类似于他的演艺界明星喜欢潜水的,还有很多个。
比如,著名音乐人李宗盛,不仅对音乐充满热情,还是一个称职的“家庭煮夫”。两段婚姻留给了他三个女儿,其中与第一任妻子所生的两个女儿从小由李宗盛抚养长大。在北京的录音棚录制音乐的时候,一到晚上五点半,就准时下班,要赶回家里给女儿做饭,家里厨房间的调料,就像中药铺一样。他将满满的爱都融入在食材之中,融入在做饭的过程中,灌注在他所做的每一道菜中。
……
这样的一个个细节,不仅让我们对文化名人有了多元的认识,也使《可凡倾听》有了浓郁的文化韵味。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其中浓浓的人情味。
《可凡倾听:时间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