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分取人”恐难发掘学生潜能

标签:
白玉兰讲坛学生潜能调查报告课程建设ppl教育 |
分类: 校园一瞥 |
4月3日的《文汇报》,对第三届白玉兰教学讲坛进行了报道。相关的内容如下。
申城教育界探讨学校如何全面培养孩子
“以分取人”恐难发掘学生潜能
虹口区教育局发布“发现并发挥学生潜能的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尽管大多数教师了解自己在发挥学生潜能过程中的任务,但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并不认为教师很善于发现和发挥学生的潜能;44%的教师认为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主要还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36%的学生认为大部分老师只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
最近,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两名学生去英国参加设计比赛,得了特等奖。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在与他们交谈时问:“你们报考中职学校是不是因为之前意识到自己有设计方面的潜能?”学生的回答倒也朴实:“初中数学、物理把我们搞得好惨,我们的分数,高中肯定考不上,想想自己对美术还有点兴趣,就误打误撞地报了名。”
昨天举行的上海市第三届白玉兰教学讲坛上,尹后庆讲述这个小故事后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我们的教育仍然整天围着语数外,仍然习惯以分取人,仍然要在高考的630分中比出高低,学生的潜能是不可能发现和发挥的。”他的观点引起与会者的共鸣,学校教育如何创设条件发现并培育学生潜能,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又一课题。
传统课堂过多关注少数“明星”学生
在昨天的活动现场,虹口区教育局发布了“发现并发挥学生潜能的现状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总体情况较为乐观,95%的教师都认为在课堂上有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但具体操作层面仍有不少问题值得反思,如数据显示,只有55%的老师能够在课堂上关注到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2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自己学习状况关注较少,35%的学生认为自己被老师课堂提问的次数较少。
调查还显示,尽管大多数教师了解自己在发挥学生潜能过程中的任务,但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并不认为教师很善于发现和发挥学生的潜能;44%的教师认为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主要还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36%的学生认为大部分老师只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
华东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政涛近年来在中小学听课、评课3500多堂,他感到,老师们的教学很多时候不是在发挥而是在阻碍学生的潜能。有一次他注意到,一个女老师每次考试以后会亲自发试卷,发到考得好的同学就满脸春风,发到考得差的就冷若冰霜。“我们对学生潜能的发现、发挥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一定要对孩子的生命有敏感,要始终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李政涛说,“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他们自信,给他们兴趣,给他们时间,给他们机会,给他们权利。但遗憾的是,很多传统的课堂,只有少数的‘明星’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
把知识当载体,让学生学会学习
“发现学生的潜能,除了改进课堂教学,学校还必须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好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课程。”尹后庆认为,学生在学校的全部生活都是课程,要让孩子发现自己,发展自己,这就要看我们的学校能不能创造丰富的课程。每周五下午,江湾初级中学的学生都能体验一把大学生上选修课的趣味。本学期,该校推出73门涵盖体验实践、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的智慧型课程,打破年级、班级的限制,让学生自主选择。“花样跳绳创编”、“走进奇幻图形”、“心理探秘”、“穿越有理”等课程,使得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副会长顾志跃对基层学校的这类探索表示赞赏,“一周四天半的分科教学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科知识基础之外,我们还非常需要有半天的综合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完成某一活动过程中,把那些割裂的碎片知识进行整合内化。”
顾志跃介绍说,西方一些国家的中小学教学和我们走的是完全相反的路,教材越来越注重从学科当中精心挑选经典的最新内容,量不多,但是每一个主题都会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体验从问题聚焦到学科建模,再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在这些老师眼里,学生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他们往往把知识作为学习的载体,而较少去关注知识传授的完整性,这一点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