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pplong
pplo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6,637
  • 关注人气:4,9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然界的奇迹·读《夏日的世界》

(2014-03-30 06:50:42)
标签:

奇妙自然

进化选择

适者生存

环境保护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海因里希《夏日的世界》一书有感

自然界的奇迹·读《夏日的世界》 

天文学家认为,季节的轮回源自40亿年之前的一场灾难。一个大小和质量与火星相当的天体以每小时2.9万千米的速度撞向地球,不仅导致了地球自转轴的出现,还撞出了月球。此后又过了大约5亿年,地球上出现了生命,随着季节的变化不断地繁衍、进化,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

梁静茹有一首歌大家耳熟能详:“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但对于大自然来说,夏天是异常繁忙的时节,是一段绿色的、紧迫的、很多爱丢失或找回的季节。从冬眠中苏醒的数十亿的物种,从寒冷的地方迁徙过来的数十亿的动物,在这个季节上演着维生、求爱、交配、喂养下一代的狂野派对。不断有新的生命诞生,同时也不断有生命消逝,其中绝大多数的生命虽然就在我们的周围演绎着生命的狂欢,却不被我们所察觉。贝恩德·海因里希的这本《夏日的世界:恩赐的季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了无尽奇迹的夏日世界的美妙画卷。

一、眼见为实?

我们所看到的,是否就是事物的真相?很多时候,还真的不要轻易下结论。

就拿我们每天所看到的树来说吧。那些落叶的树种通常是什么时候开始孕育树叶、花朵和嫩枝条?不是在春天,而是在头年的盛夏。从上一年的7月份开始,北方的树木就开始为第二年做准备,孕育出树叶、花朵等,并将其包裹在芽中,包裹树叶的叫叶芽,包裹花朵的叫花芽。这些叶芽和花芽要经历寒冬的历练,在来年春天气候适宜的时候才开始生长,带来枝繁叶茂、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在树木生长的过程中,有两种化学物质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一是叶绿素,它为整个世界的生命繁衍奠定了基础;另一个是脱落酸,在它的作用下,树叶开始脱离枝条,毛虫会随之消失,大部分候鸟也会南飞。但大树的主干并非一直在生长,伴随着春季的来临,大树也开始从冬眠期苏醒过来快速生长,从周围的世界里汲取能量和水分,用于加粗主干和树枝,以便让树木具有坚固的底座来支持新长出的枝叶。但到了6月底7月初,在树枝的末端长满芽为明年做好的准备之后,树木的主干就停止了生长。我们经常会提到的树木的年轮,其实是在树木两三个月的生长期内所产生的结果。

如果说我们对硕大的树种的认识尚很肤浅的话,那些只具有针尖大的小脑袋的昆虫所做的一切,看起来更是无比的神奇。就拿风琴短翅泥蜂来说吧, 它们用黏土或泥与唾液相混合来建巢,这是一种管状结构的巢,有点类似于我们的胶囊药物,只不过这些“胶囊”处于竖直状态,贴在墙或峭壁上。建好一个巢之后,风琴短翅泥蜂会将一个个蜘蛛捉来,给它们注射上一种化学物质之后将其塞入巢中,然后产下一颗卵后将巢封闭起来,在该“胶囊”的下面在筑一个巢,继续同样的工作。上面的卵孵化之后的幼虫,会将蜘蛛作为食品,等到这些食品被吃光的时候,也就是幼虫长成的时候。有的时候,这样的连接起来的“胶囊”状的巢穴可以有一米多长,最上面的幼虫已经长成,下面的巢或许才刚刚建好。风琴短翅泥蜂的神秘之处在于:它不但能完成如此多的事情,还能把自己的所知毫无偏差地代代相传。

要做出如此复杂的工作,必然涉及众多的程序。如果这样微小的脑中能编写出那么多的程序,那我们推想一下,比昆虫大千百倍的鸟类的脑又将如何呢?英国燕子的体型不及一个成年男人的拳头大,它们每年秋季从英国出发,经摩洛哥、撒哈拉沙漠、尼日利亚、津巴布韦一直飞到开普敦附近去过冬,等到来年春天再从那里返回到英国,5个月的时间内行程将近 10000公里。它有一个完备的内置导航系统和体内时钟,提示着燕子该什么时候动身,向什么方向飞行。燕子的尾巴具有船舵和刹车的功能,能使它在其身体长度还小的距离内做90度的转弯。它们的飞行效率也出奇的高,以至于把这个效率和飞机做比较的话,意味着用1升汽油可以使飞机飞上25万公里……当我们唱着“小燕子,穿花衣”,看着它返回的时候,是否想过,这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个奇迹?

二、生存之道!

在千百万年的进化历程中,各种生命体都在建立自己的生存之道,以便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有立锥之地。

以树叶为食的毛毛虫,通常是鸟类的捕食对象。鸟类根据树叶上被啃食的痕迹,可以很容易捕获它们。为了生存下来,毛毛虫练就了一套生存的本领:一是变色,在树叶上啃食的时候,身体的颜色是透明的,或者是和树叶相近的颜色;吃饱了躲在树杈上休息的时候,又将体色转换为棕褐色,和树杈的颜色相一致。二是不在树叶的中间啃食,而是沿着树叶的周边吃,这样树叶最多看上去小了一些,不会有其他痕迹。有些毛毛虫啃食之后,还会将树叶的周边修建一圈,或者将啃食过后的树叶咬断,让其飘落,为自己的生存费尽了心思。

树木每年开花结果,这些花卉和果实为各种动物的生存提供了保证。但如果树木每年都硕果累累,必然导致动物的种群数量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从而影响到自然界的平衡。某些树会因此调整自己的开花时间,出现不开花的现象,借此来控制以种子为食的动物的种群数量。很难想象,树木也会有如此的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

在人们的想象中,沙漠是动植物很难生存下去的地方。白天炙热的高温,复杂多变的环境,还有生命必须的水分的稀缺,让很多人都望而却步。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有很多生物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纳米布沙漠拟步甲科的甲虫长着高跷式的足,白天在沙漠中行走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躯体高高举起,以此减少对来自下方的热量的吸收。到了夜间,它会站在沙丘上,让头垂直朝下,腹部朝天。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露出腹部末端的腺体,可以释放出一种臭味液体,让其流遍后背,依此驱赶大多数捕食者;二是随着温度的降低,从大西洋吹来的风会带来饱含水分的空气,这些水分可以在甲虫的后背上凝结并形成小水滴流进它们的口中。

为了能够在沙漠中生存,很多动植物都尽量让自己的身躯长的小一点,一来方便躲避太阳的直射,二来避免身体上水分的蒸发。纳米布沙漠中的复活蕨,在叶子脱水之后,会收缩成一个紧缩的球,等待水的再次光临。但有一种沙漠植物是个例外,那就是百岁兰。它的生理特征和其他所有沙漠植物都截然不同,两片巨大的叶子保持常绿水嫩,寿命可达1000多年,甚至可能长达2000年。奥妙就在其叶片上,百岁兰的叶片上每0.01平方厘米就有大约250个气孔,这些气孔都排在叶片上平行的凸脊形成的槽内,用于捕获凝结于空气中的水。

如果说,一只燕子为了躲避寒冬飞翔到温暖的南方还可以解释他们的迁徙理由,那么一只小小的,生命那么短暂的蝴蝶凭借纤弱的翅膀与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志,毅然将每年4000公里的接力式长途迁徙一代代地延续下去未免让人瞠目。其间他们的生命要历经4代!也就是说,这样的迁徙历程是由蝴蝶“祖孙”4代合力完成的。是生存的力量主宰着这些动物,让它们如此坚定地走出这样的坎坷的旅程。

三、夏季物种?

迁徙的鸟类,在度过了北方的夏季之后,会迁徙到地球的另一端去享受南方的另一个夏季。它们是夏季的物种,永远生活在夏天。除了这些迁徙的鸟类之外,还有一种动物现在也永远生活在夏季,那就是人类。只不过人类不是通过迁徙来达到享受夏季温暖的目的,而是通过消耗能源,让自己在寒风呼啸的冰天雪地里,仍可以享受18℃的舒适温度,每天14个小时的光亮,尽情享用各种美味佳肴和热带水果。问题是,数十亿人在严寒的冬季里制造出夏季的境况,是否可以永续下去?

现代化的设施,改变了人类四季轮回的生活方式,这不仅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更颠覆了人类千万年来业已形成的生活习惯。梭罗所倡导的在树林小木屋中按照原始方式快乐生活的方式,现在仅仅成了一种怀念,人类可能永远也回不到这种刀耕火种般的生活状态来了。反季节的蔬菜,让改变着人类对季节的节奏感,不断追求的食物的多样化,背后是一片片森林的砍伐和更多的水土流失。当现代文明中的人们肆意享受着以破坏环境和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物质便利时,距离自己挖掘的生态坟墓也越来越近。

在今天,每周都会有大约50种新的化学品进入流通环节,这些化学品均在实验鼠身上测试过,而这些试验用的小白鼠从未经历过自然状态的夏季或者冬季,从未健康地生活在垃圾堆中,在接受测试之时。它们与人和生态系统均没有发生过什么关系。相关的专家们据此就可以宣称这些化学品对自然是无害的,对人类也是无害的。DDT就是其中的一种,尽管当时看起来是无毒的,但最终却被认定是影响环境、毒害生物的,在《静寂的世界》这本书中,对此有详尽的调查。现在这种药物已经禁止了数十年,但其危害仍然在蔓延。例如,在青春期前期接触DDT的女孩在长大成人后,患乳腺癌的风险会大幅增加。在大自然这个系统中,原本没有这些人工合成的化学品的位置,每增加这样一种化学品,就是对大自然的一种干预和破坏。

黑格尔对此警告道:“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因此,当海因里希看到沼泽地里“不属于这个自然生态系统”的聚苯乙烯泡沫和其他垃圾时,他“感到震惊、愤怒,但最为强烈的感觉却是害怕”。在他看来,尽管生命顽强得超出想象,但脆弱得也近乎可笑,这些人类产物会给生态系统带来无可估量的危害。

在鲜花盛开的时节,读一读海因里希的这本著作,跟着他聆听林蛙的歌声,触摸鸟蛋的余温,分享甲虫的盛宴,呼吸草木的味道,相信对我们如何认识自然、如何认识自己会起到启迪作用的。

 

《夏日的世界:恩赐的季节》  []贝恩德·海因里希/  朱方 刘舒/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