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高地建设方案评估会举行
(2014-03-04 06:28:05)
标签:
学科高地共建签约市教研室评估工具ppl |
分类: 会议纪要 |
为了将我区已经成立的学科高地建设好,区教育局和市教委教研室签约,邀请市教研室负责对学科高地的建设情况进行全程的评估。市教委教研室非常重视,在答应了此项请求之后,专门成立了评估办公室,委托专人负责,进行了评估方案的设计,明确了评估的目的、价值取向、评估工具的研制、评估方法等内容,为开展过程性的评估奠定了基础。
2月26日下午,虹口区2014年度学科高地建设方案评估论证会在教师进修学院隆重举行。市教委教研室的徐淀芳主任、陆伯鸿、谭轶斌副主任,以及相关学科的教研员,评估办公室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相关专家;上海市普教系统相关学科的特级教师、名师基地主持人;虹口区高中化学学科高地,小学语文学科高地,小学、初中、高中英语学科高地的理事长、成员,基地学校的负责人等参加了论证会。
会上,孙磊副局长介绍了与市教委教研室签约的情况,陆伯鸿副主任对市教委教研室将要做的工作进行了诠释。冯大鸣先生代表华师大与教师进修学院签订了共建“虹口教师发展中心”的协议。三个学科高地的理事长分别介绍了2014年学科高地的工作方案,对各自的任务进行了解读。相关学科的学科专家对学科高地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评估和论证。
我在会上作了简要的发言,要点如下:
1)感谢市教委教研室和各位学科专家对虹口教育的厚爱。学科高地是一个新生事物,我们在建设这些高地的时候,在百度上还检索不到这个名词。作为刚起步的新生事物,在蹒跚学步的时候,需要有人搀扶并把握方向,你们就是学科高地的引路人。
2)教师质量的提升,关键就在于教师队伍建设。在虹口教育的历史上,凡是教育质量比较高、在社会上有自己的影响力的阶段,也是名师辈出的时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毛蓓蕾,到之后的姚晶、刘定一、陆继椿……无不如此。随着他们一个个退休,今天的虹口教育,有话语权、有影响力的教师少了,这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并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来改变这样的状况。像几年前的名师基地、名师工作室建设,刚刚签约的“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以及去年启动的学科高地建设等等,都是在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组合拳,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最近在想一个问题,有了名师基地之后,为什么还要建设学科高地?我认为这两者功能不同。过去有一句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强调了火车头的动力作用,名师基地中的名师,发挥的就是这样的作用。现在我们发现,动车和高铁跑起来更快,因为它们不仅车头有动力,车厢也有动力,这些力量合起来推动机车向前跑,自然跑的更快。学科高地就是这样的。
3)在名师基地中、在学科高地里,真的可以培养出具有话语权、影响力的名师吗?我看未必。一位教师最终是否能够成为名师,关键在于是否通过这些的平台,激活了他的专业自觉,激励他的专业发展。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内驱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我们一直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他自己没有内驱力,教师无论如何努力都是白搭。这句话放在学科高地团队的成长上,也是成立的。
学科高地应该成为学科教育的前沿,优秀人才的聚集地。应该促使学生成长、教师成才、学校成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给大家提几点建议:第一,要做目中有人的教育。人是教师的目的,如果我们只关注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征缺乏了解,要想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是很困难的,学科建设要成为真正的高地也是很困难的。第二,要重视新技术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数据采集和存储技术、大数据的深度挖掘、评价手段的丰富,可以为今天的学科教学提供更多具有实证性的数据资源,我们要善于利用它,让其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插上翅膀。第三,研究目标要聚焦,要看准一个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做上一段时间。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做法,必然是浅尝辄止。基础学科在教育科研方面缺少有价值的成果,与此是有很大关系的。
徐淀芳主任在会上也做了发言,要点如下:
1)感谢虹口区教育局对我们的信任,一定全力以赴将此事做好。
2)学科高地和名师基地的区别。现有的“双名工程”,主要承担者培养的任务,为学科培养“种子”。学科高地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而是为名教师、为有志于在学科教育教学中潜心研究的“种子”提供一个平台,聚集在课程、教学、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领域。让大家在这个平台上主动发展,自主成长。
3)要将学科高地建设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成人成事,做人做事。很多有影响力的名师,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在为人处事方面被大家所认可。做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希望大家铭记在心。二是不断丰富“高”的内涵。在学科高地建设的初期,我们对“高”有了一定的注释,随着高地建设的深入,随着项目的开展与深化,学科高地的团队自身在不断成长,也会有一批物化的成果出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高”会有新的认识,更要用一个个的成果来反映学科的“高”。三是要研究影响力如何传播的问题。这件事情比较困难,看来一定要将学科高地建设与平常的教研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双向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影响力的传播。教师进修学院在其中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4)关于评估研究。对虹口学科高地建设情况的评估,将以档案或现场活动作为评估的实证基础。一方面,我们要研制观察和记录的工具,另一方面,希望教师进修学院积极配合,做好相关数据的采集工作,为年度的评估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