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运动会节目单想到的
(2013-12-28 06:30:46)
标签:
澄衷高级中学体育育人目标课程设置ppl |
分类: 校园一瞥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让我想起了七十八年前澄衷高级中学举办的学校体育运动会的节目单。
这是一份对折四页格式铅印的节目单,18cm×19cm,将运动的举办者、时间、宗旨、仪式、运动项目等描述的非常清晰。今日看来,依然给我们很多的感动和思考。
启示之一:运动会的宗旨
“将平时的成绩,请大家来批评;但求体育普及,不计纪录的高低。”
运动会是追求竞技体育的“更高、更快、更强”,让大多数学生做观众,来观看少部分有运动特长的学生的飒爽英姿;还是追求体育活动的普及,让每个人都成为体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通过锻炼来强身健体,反映着学校对待“体育”的价值取向。
在学校运动会的节目单里,列举了39项运动会项目,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体操和舞蹈类,包括劳工舞、队列变换、丹麦操、菲律宾舞、器械操、水神仙舞、燕青拳、仿效操、乐器仿效操、健身球体操与游戏、国防游戏、工力拳、节拳、钓手体操、推小车游戏,等等。二是田径运动,包括推铅球、50米跑、100米跑、200米跑、800米跑、1500米跑、800米接力跑、80米跨栏、垫上运动、跳远、跳高、双杠、跳箱、敏捷训练、三级跳远、撑杆跳高,等等。三是群体性的体育活动展示,包括所有学生的八锦缎会操(1500人)、小学高年级组的太极拳、中学全体的国术(脱战拳)、中学全体的大众徒手叠罗汉(包括中山精神、飞来峰、风车、众山皆应等)。
这些节目单中,即包含了竞技体育的项目,更多的是师生全体参与的体育项目和游戏。当人人都成为参与者的时候,还用通过发文的方式来要求每天锻炼一小时吗?
古往今来,无论是希腊哲学,还是儒家哲学,都很注重体魄的训练。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成果的年龄在30岁左右,与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有良好的体魄有关。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不仅是落实中央要求的体现,也是实现民族振兴之基础。
启示之二:学校组织架构
在当年的澄衷,设立有体育部、教育部、训育部三个中层组织机构,直接受校长领导。学校将体育、德育、智育并列,真正践行了德智体全面发展,凸显了体育的育人地位和作用。今天,很多学校的体育组是在教导处的领导下工作的,有的学校连体育组办公的地方都在体育场的周边,远离学校管理的中心,无形中进一步削弱了体育的地位。
启示之三:体育评价标准
在当时,澄衷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察,分为四大项:体操30%,田径40%,体格15%,品行15%。在每一大项中又有细分。如体格重点考察学生的胸围、握力、肺活量、体态、体格;品行包括诚实、忠孝、助人、仁爱、礼节、公平、服从、快乐、勤俭、勇敢、清洁、公德等。体育成绩不合格,不能升学或者毕业。
评价标准的严格执行,对学生有很好的督促作用。1931年,胡适公开发表《四十自述》,其中有较大篇幅回忆他在澄衷学堂的学习和生活,也说到体育:“我小时身体多病,出门之后,逐渐强健。重要的原因我想是因为我在梅溪和澄衷两年半之中从来不缺一点钟体操的功课,我从没有加入竞赛运动,但我上体操课,总很用力气做种种体操。”
1917年任澄衷校长的曾慕管先生也讲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澄衷某生,在学数年,去岁忽来告退;本年秋季始业,其父重请插入原级。问其故,则日:‘吾父爱孙甚,以学校注重运动,恐伤身体,每周教授四课,读书嫌少,故请退学,转入私塾。不图一年之中,病愈多而体日羸,课弥旷而学弥退。兹故复来。’噫!此非细事也可以见矣。”
启示之四:社会参与程度
从澄衷的校史资料中,查阅到:1912年的运动会,来宾2000余人;1913年的运动会,来宾约4000人;1914年的运动会,来宾4000余人;1916年的运动会,来宾5000余人……一个学校的运动会,除了师生参与之外,有如此多的家长和来宾参加,体现了社会对教育、对体育的重视。
今天,我们一直在强调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其实并不一定需要拿出多少资金来支持教育。更重要的是参与,让孩子们看到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他们就会更加珍惜当下的校园生活了。
启示之五:教师专业发展
在当时的澄衷,有一位体育教师王怀琪,年仅22岁即做学校体育主任,在学校一干就是43年。曾自费前往观摩1936年德国奥林匹克运动会。一生有体育著作59部,其中以《五禽戏》、《易筋经》、《八锦缎》、《柔软体操教材》等最为有名。还创建了”普及运动标准计分表”。
体育老师,不仅要成为“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促进着,更要成为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培育者,以及体育科研的推动者。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