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梦》在沪首演

标签:
陶行知报童工学团《少年中国梦》首演ppl文化 |
分类: 我的心情 |
由文汇报、上海虹口区教育局主办的大型原创现代少儿京剧《少年中国梦》11月11日在宛平剧院隆重首演。该剧由浙江京剧团团长翁国生任导演,“浙京”演员赵东海、钱少波、王俞英、楼妮、方未艾、应均、巩雪等联袂主演。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陶行知曾居住在北四川路。他创办的育才学校当年迁沪时,部分校址就坐落在虹口横浜桥。多年来,虹口区一直积极推进学陶、师陶教育实践,这次和文汇报联合推出这部剧作,也是陶研工作的总结,是学陶成果的展示。
《少年中国梦》以“淞沪抗战”为时代背景,结合陶行知为实现“中国人人受教育”的理想,在上海创办没有围墙的学校,为苦孩子办“报童工学团”的历史,展现一段段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国人万众一心共筑“中国梦”的感人故事。
这部戏有两条主线:一条是陶行知办“报童工学团”,一条是淞沪战争,因此既是儿童戏,也适合成人观看。剧组充分运用国粹京剧“唱、做、念、打、翻、舞”的本体表演手段,并融注儿童剧、音乐剧和话剧的表现形式,以诗化、浪漫、悲壮、震撼的舞台表现手法,将 “小报童们”在陶行知的教育下,为国读书,立志报国的发奋努力,“淞沪抗战”英勇将士的浩然正气,多角度、立体叠加式地展现出来。剧中有大量载歌载舞的京剧场面:“城隍庙卖报”、“静安寺读书”、“孟家巷学艺”、“苏州河送药”以及“四行仓库”谢晋元“猛虎团”的“浴血抗战”;还有充满童趣的“夜走坟地路”的灯笼舞,“自立立人歌”的板凳舞等。为了展现出上海滩旧时的独特景象,剧组特地从江苏徐州买来了四辆旧式黄包车,并设计了推拉黄包车的新型京剧舞蹈程式:跑、钻、转、退、翻、扛……一系列的黄包车夫拉着黄包车翩翩起舞的身段舞蹈,形象地呈现在《少年中国梦》的舞台上。
13个小报童是戏中最出彩的主要角色,翁国生在导演时充分发挥“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特性,载歌载舞、唱念俱全。无论是《卖报歌》、《小草歌》,还是《梦想歌》、《飞机起飞歌》,都运用京剧声腔的歌舞性演唱,伴以复杂多变的身段组合表演,呈现小报童内心的善良、可爱、童趣和坚强。
全剧在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枪声中,在父子相认、诀别的悲壮中戛然而止。当主题曲“少年当自强”响起,漫天飞舞起剧中人物“小东北”梦中的飞机,梦想插上了金色的翅膀!舞台上喊出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的喊声,回肠荡气,激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全场观众为之动容。
演出结束后,不少小观众表示,自己之前从未现场看过京剧,对电视上的“大花脸”很陌生。但这部《少年中国梦》的服装打扮朴素而又充满童趣,一下子拉近了“国粹”与孩子的距离。
“这样的戏如今太少了!”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刘安古赞叹说,排演一部面向少儿、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核心的京剧,在当今浮躁的戏剧市场中,实属难得。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孙渝烽则表示,《少年中国梦》的演出是一举多得,既让孩子们了解国粹,又使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发挥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