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抓羊肉与臭鲑鱼
(2013-11-11 06:36:49)
标签:
手抓羊肉臭鲑鱼新鲜度教育杂谈 |
分类: 教育漫谈 |
曾经有一次旅途中在新疆哈萨克族的毡房里吃饭的经历。那次我们去的人多,时间有比较宽裕,哈萨克族兄弟杀了一只羊,为我们做了一顿午饭,让我记忆深刻。
走进毡房,围桌盘腿而坐,首先是一壶滚烫的奶茶,还没有喝就已经感受到那四溢的奶香,奶茶里面会放上一点盐,喝起来略带咸味,也能品出茶叶淡淡的清香和一点苦涩的味道。说是吃饭,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新鲜的羊肉放入锅清炖,几乎什么作料也不放,肉炖熟捞出即可食用。热气腾腾的羊肉装在精致的大盘子中,盘边放着一把割肉的小刀,用小刀割下肉片,手抓肉片直接食用或者蘸着盐或者椒盐食用。吃饭的时候少不了洋葱,新疆人称之为“皮牙子”,一般都是生吃,切成片,不加任何调料,是羊肉最好的搭配。羊肉吃的差不多了,再来一块馕或者一盘用新鲜的羊肉汤下的大盘面,一顿饭就算吃好了。
因为在安徽生活了很多年,对那里的臭鳜鱼也有很深的印象。
鳜鱼,原产于长江,每年重阳节到次年清明节为盛产期。臭鳜鱼(现常写成”臭鲑鱼”)是皖南屯溪一带的一道名菜,关于这道菜的来历,有很多传说,其中一个比较可信的传说是这样的: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带鱼贩将鳜鱼以木桶装运至徽州山区贩卖,途中为防止鲜鱼变质,采取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的办法,经常上下翻动,如此七八天抵达屯溪等地。此时鱼鳃仍是红色,鳞不脱,质未变,只是表皮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特殊气味,但是洗净后经热油稍煎,细火烹调,非但无异味,反而鲜香无比,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肴。
吃臭鲑鱼,你会发现它对作料特别讲究,作料放的不到位,菜的味道就会大不同。当然,在吃臭鲑鱼的时候,你所感受到的主要是作料的味道,而不是鱼本身的鲜味。
从这两道菜的做法和吃法,可以联想到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除了自身知识渊博、善于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寻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让其成为教学的情境甚至是知识的载体。因为这些事例非常新鲜,学生感到现实感很强,课上起来自然容易生动、活泼。而有些课堂总是让学生昏昏欲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内容距离学生太远,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它,对自己有什么价值。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添油加醋地做了很多铺垫,但学生常常还是一脸的茫然。
新鲜的食材,能激起人们的食欲,还不需要添加很多作料,保持了食材的原味,能让人吃得健康和快乐;放了一段时间的食材,要想让人们吃下去,一定要通过各种作料来调味,这类食物不仅本身的营养成分少,作料中的添加剂也对身体不利。教学也是一样,学生们身边随手可得的教学资源,不用做很多的铺垫,就可以让学生理解和领悟,既有助于教学进度的推进,也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和学生生活距离太远的教学内容,常常需要给学生搭建一个个的支架,不仅麻烦,而且支架还容易倒塌,导致学生上不去。
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因为他能够解决当下的问题才会被人们所认同和学习,所以都是可以和当下的社会生活建立起联系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喜欢吃新鲜健康的,还是喜欢吃添加剂多的。
最后说明一下,这里没有表扬“手抓羊肉”或者批判“臭鲑鱼”的意思,只是想借这两道菜说明一个观点。请喜欢吃这些菜的朋友不要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