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2013-09-23 06:59:29)
标签:
教师培训实践智慧整体架构“如何”课程ppl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9月18日的《中国教师报》,在头版以《教师:在培训中收获幸福》为题,对全国各地的教师培训工作进行综述。文中写道:
第29个教师节刚刚过去,教师的幸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教师的幸福究竟从何而来?有人说,在学生快乐的成长里,在自身全情的投入中。但从教师成长的角度考量,除了内源性的自我成长之外,培训,无疑是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成长途径和方式。
本期有关教师培训的话题,除了头版外,在《中国教师报》的第四、第五版还有两整版的报道,这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就来自虹口教育,涉及到虹口教育教师培训的顶层思考、整体架构和一线教师的培训收获案例。具体如下:
顶层思考:切实提升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
在办学的诸要素中,教师是关键要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但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的职业,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因此教师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
各地都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加大对区域内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力度和资源投入,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培训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说教师的个性需求得不到尊重和满足,培训资源不够丰富且手段单一,培训内容缺乏整体设计、没有形成渐次提升的培训课程,等等,从而导致了培训的低效、乏味,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引起了教师们倦怠乃至排斥。
结合虹口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师资特点,区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院以培训课程建设为抓手,致力于构建满足需求、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分层分类教师培训体系,通过强化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需求分析、资源整合、质量评价和管理保障等各个环节,逐步形成课程实施与培训管理有效配套的区域教师培训模式。
“十二五”期间,我区师训工作的聚焦点是:以课堂为教师培训的主阵地,以“温馨、情趣、有效”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主抓手,以提升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和能力为根本,重在学以致用。在培训安排上坚持做到理论与实务的三七开。
我区的教师培训计划在实施中主要将培训的重点放在教师的岗位实践上。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育教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生,教师和学生存在着一种双向激活,互相融合,彼此支撑的双赢关系,教学相长应该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终极目的。所以我区将以教师实际工作岗位为平台开展培训,在教师培训中直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们的课堂教学现状,帮助他们分析解决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困境与问题,扎实推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善,细致地将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化为教师们的教学行动,将之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落实到操作的每一个层面上。并由此带动区内的课程教学改革、绿色生态学校建设等,促使教师培训效能的最大化。使教师培训能够真正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切实提升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
整体构架:构建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的分层分类师训体系建设
一、区级培训:基于“需求”的区级培训课程开发与实施
“基于需求-设计课程-开发资源”是虹口区区级培训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针对一线教师的需求,在课程的准备、实施以及完成的全过程中,采用严格的课程申报审议制度和培训者与受训者对课程效果的双向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监督功能,使区级培训课程的开发透明化、评价科学化、管理系统化。
二、校本培训:基于“共性”的校本培训“个性化”实施
虹口区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院经过反复研讨与实践论证,研究出台了《虹口区中小学、幼儿园校本培训实施指导意见》和《管理评估意见》,以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制度明确了对中小学校、幼儿园校本培训的共性要求。同时鼓励学校通过校本培训课程化、区级校本培训“三本手册”校本化、教研活动课程化等途径,实现校本培训“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个性化实施。
三、项目培训:基于“协作”的研训一体模式创新
合理整合区内高校、基层学校、专业机构、名家名师的教育教学专长和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专家骨干的专业引领和辐射作用,开设具有针对性的项目培训课程。如与上外大合作,借用区内英语名师工作室研修团队开设的英语骨干教师研修班;与华师大合作设立的以工作坊为主要培训形式的教研组长研修班等。此外,结合上海市教委与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合作的“小语研训平台”项目,探索与实践基于信息化平台的“研训一体”创新模式,建立起课程资源共创共享的良性循环机制,为全市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培训”与“教研”互通的研训平台。
四、1358计划:基于“动态”的青年教师发展性培养
根据新时期青年教师学历层次、智力结构、实际需求与发展模式上的新特征,师训处特别设计了针对入职1年、3年、5年、8年青年教师的1358培养计划,包括针对新教师的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入职3年青年教师“三个一”基本功展示、入职5年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入职8年青年教师的发展性培养等培训计划,为青年教师搭建公开展示的平台,促进同伴交流与互助,强化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达到胜任课程教学的目标,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打造未来骨干教师人才的蓄水池。(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师训处
教师案例: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如何”系列课程
来自北虹初级中学的杨俊老师在虹口区2012学年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开学典礼上,拿到了一张与众不同的“课程表”,上面罗列着恰恰是困扰着杨俊的诸多“如何”问题。这一张“课程表”让杨俊和所有见习教师印象深刻,它的出炉正是源于师训处前期对见习教师与指导教师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与座谈,新教师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与个性化需求就被系统地整合为围绕课堂教学、课堂管理、学生指导、教师发展4大领域的22个“如何”问题,构成了区级培训的“如何”系列课程。
“如何”系列课程,针对具有代表性也是见习教师入职期面临的典型问题进行实务系列培训,培训以专家讲座、课例研讨、交流观摩、观看录像、组织参观、上课实践等方式,通过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研修反思、撰写论文等形式完成。师训处邀请了上海市学科、课程专家、上海市、各区县教研员、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教育教学各领域的专家名师,担任一门“如何”课程的主讲人,进行高水准、高品质的专题讲座,为见习教师提供领略专家风采、感受名师魅力、拓展教育视野,汲取专业知识的机会。
在为期一学年的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杨俊在他的培训手册中这样写到,每一个“小”而“精”的微型课程都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者区内最具经验的导师讲授,我们因此得以领略名师风采,获得教育教学的前沿理论与先进经验,规范观念,更新思路,拓展视野,使我们对“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如何撰写教案”、“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控制自身情绪”等问题有了更为直观感性的体验。而每一次将理论知识实务化的过程性经验与总结性思考最终通过三本规范化培训手册的记录获得沉淀,可以说这是一个从理论认识到实践学习再到理论内化与吸收的提升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