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生放在首位·读《学生第一》

标签:
李希贵学生第一自由呼吸培育沃土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李希贵《学生第一》一书有感
2006年开始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然后又有《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学生第二》,加上刚读完的这本《学生第一》,前后已经阅读了李希贵的四本书。每一本书都有各自的特色,让我逐渐加深了对李希贵教育思想的理解。这两年,我还到十一学校去了几次,带着全区初中的校长、高中的校长先后去现场观摩,亲身感受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所取得的成效,对《学生第一》这本书中所描述的学校场景还是非常熟悉的。
和我阅读过的李希贵的其他几本书有所区别的是,《学生第一》是李希贵在十一学校担任校长之后的一本经验汇编。在经历了离开学校再回到学校的历程之后,他对学校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自己的教育观念也有了新的变化,这从间隔5年的两本书的书名上就可以看出来(《学生第二》,2006年5月出版,《学生第一》,2011年6月出版)。尽管他自己在书中并没有承认这一点,只是说前者是“管理学”的概念,后者是“教育学”的取向,管理工作中的“学生第二”,从根本上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校园里的“学生第一”。其实仔细推敲一下就应该明白,“管理”只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呢。
关于书名中所隐含的教育观念,这里不再讨论。《学生第一》这本书,和李希贵前面出版的几本书相比,感性的东西更多,思辨的成分更少,所以我将其称之为一本经验汇编。但这是一本非常高明的经验汇编,通过对一项项活动简要的文字描述和大量的图片,一幅幅风清日丽、鸟语花香的教育图画就这样非常自然地展示在每个读者的面前,在给人带来清新的教育气息的同时,也让人从中悟出了很多道理——努力让每一个学子在十一学校的校园里像野花一样自由地生长,努力为每一个生长中的学子提供最适宜的土壤和养分,这不就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吗?
一、让学生自由呼吸
在教育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很多类似“悖论”的东西,一直纠缠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让我们感到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比如说我们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但现行的“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制度,凸显的是教育的整齐划一;比如说我们强调要因材施教,但限定的教学内容和评价制度,让我们只能“因教材施教”;比如说我们强调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往往将其简单地想象成压缩课时和教学内容,根本不去调研负担究竟“重”在何处;比如说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但我们对如何去了解学生、如何正确判断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办法并不多……
问题何在?关键还是在观念上、在我们工作的着力点上。教师是学生和学习内容之间的桥梁,当教师将绝大多数的关注点放在学习内容上时,自然就没有精力观察和研究学生。赞可夫在《和教师对话》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对这些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让学生在校园里能够像野花般地自由生长,关键在于接纳学生,接纳学生的个性、思想和独特的创见,以及学生的内心感受。而学生只有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与尊严得到了肯定,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向前发展。在十一学校,处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
校长有约,共进午餐。学校每天中午确定一位校级领导值班,与学生共进午餐;学生则自愿报名,在网上选择与校长共进午餐的时间。由于共进午餐具有“非正式”的特点,所以气氛轻松自如。学生可以在放松的状态下畅所欲言,校长也可以与之进行比较随意的沟通。
枣林村书院,为那些有着特殊爱好或个性张扬的孩子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一批在赛车、马术、动漫等领域表现突出的孩子,在常规教学中的学业成绩一直在班里“垫底”,通过这种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教育,他们一个个成了老师们的掌上明珠,自己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富有活力。
还有学校书店、广告公司、咖啡馆、校电视台、校报校刊、每周的升旗司仪、奥运志愿者、北京市田径比赛裁判员、体育器械招投标、食堂饭菜质量评测……这些岗位和工作的主角,全部是学生!学校不定期通过“校园机会榜”把凡是适于学生来做的事务,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决定承办者。于是,学生拥有了一个又一个课堂之外的展示舞台,校园里增加了一门又一门崭新的职业体验课程。参与这些工作,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要让学生感受到了成为校园主人翁的责任感,更让他们的活力得到激发,个性得到张扬。
二、为成长培育沃土
每一粒种子都有蓬勃向上的愿望,但是否能够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还要看是否有适宜的生长环境。
教师,是学生成长最为重要的环境。教师的言谈举止和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影响巨大。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会带出什么水平的学生来。李希贵校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始终将教师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尊重他们,相信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在根本上实现“学生第一”。
在教师中评选月度人物和青年才俊,及时表彰教师们对学校的贡献;建立教师互助中心,解决工作上困惑和心理上的问题;成立教育家书院,为骨干教师的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建立教工健康促进中心,关注每位员工的身心健康;奖励教职员工的子女,建设凝聚力工程;为退休教师设计出版退休纪念册,回顾教师在校园里留下的痕迹,送上学校的温暖和祝福……一系列关怀教师的举措,又通过教师传递给了学生,汇聚成十一学校强大的正能量。
互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所有的人,都是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在互动交流之中获得成长的体验和动力的。“开学护照”,就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活动,通过“开学护照”这样一个载体,把老师、学生、家长三方,都牵引到“新学期伊始”这个事件中来,掀起了校园内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家校互动的热潮;增加了师生相处、交流的机会,增加了学生之间传达感情的机会,增加了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机会。再如校园泼水节、校园吉尼斯、校园机会榜、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民族运动会、五洲城市运动会等等活动,都凸显出把教育融入好的活动之中的理念,而且还要进行学生投票的评选。
学生社团,更是培育学生特长和志趣,提升学生能力,也深受学生欢迎的组织。在十一学校的各个角落,到处张贴着花花绿绿的海报,这些海报相当一部分,出自这样一个社团——十一学生广告公司。这是一个学生自主创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公司。从海报的设计、打印、覆膜技术,到签订单、跑客户、工资分配等业务,全部由学生来完成。这群热爱创业、喜欢职业体验的孩子,在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天地里,碰撞着创意,感受着成长。学生大使团,每当有世界各地来访者参观学校,他们就身先士卒,向客人准确、客观地介绍学校,也从中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还有学生影院、学生出版社、学生院士……等种类繁多的社团,让孩子提供实践的平台和交流的窗口。
社团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对社会各种职业等的模仿,也很注重前瞻性的引导和创新。比如说模拟国际组织的社会活动,模拟联合国、模拟欧盟、模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模拟国际原子能机构、模拟世界卫生组织等已有的国际组织的相关活动自然是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在较全面把握世界局势发展变化的前提下,预测未来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设想以新的国际组织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学生们乐此不彼的。国际信息协调中心、世界中小学教材循环使用推动委员会、国际中学生留学协调中心等,已经被孩子们所创造,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国际组织真的有可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呢。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很多看起来很难由学生完成的事情,十一的孩子们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不正是放手不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了吗?将能放手的事情尽量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开拓视野,增强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享受成长的快乐!这也是很重要的生长环境呢。
三、将学生放在首位
李希贵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讲了这样一段话:“在《学生第一》所收录的文章中,我和我的同事们努力诠释着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我们试图创造一个真正属于孩子们的学校,给他们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我们希望在所有的教育教学包括管理活动中都能看到学生活跃的身影,我们还推动着孩子们能够慢慢地脱离家长和老师去自己做事情,我们甚至十分情愿地让自己的虚荣心“丧失殆尽”而看着孩子们的作为不断地超越自己。”
做到这一点,就是真正做到了将学生放在首位。
这其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根据学生对学校活动的满意度,对校园生活的满意度的调查,及时调整各项活动的设计,让孩子们年年感到有新意。比如说开学典礼,2008年,典礼前,每个学生都为自己的班主任寻找一个亮点,凝练成一句赞美的话。开学典礼上,李希贵校长向全校师生庄重宣读这些赞美语。开学典礼从而成为融洽师生关系的推动会。2009年,20位杰出的校友被请上了开学典礼的主席台,通过大屏幕现场抽取幸运学生与校友结对子。当幸运学生与校友握手、拥抱、互赠礼物时,全场掌声雷动,开学典礼从而成为学生寻找人生榜样、确立人生志向的启蒙课程。2010年,全校学生在开学典礼上获得了一本印制精美的“开学护照”,护照内文设计了不同的内容,开学典礼又成为生生交往、师生互动、家校联动的载体和平台……
这其中,学校的管理也要不断创新。改造工作流程、优秀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引入外部智慧管理学校、制定《学校行动纲要》、票决规章制度……一项项教育管理改革措施的推进,确保了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也为“学生第一”确立了制度保障。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在十一中学,我们感受到了这样的教育信念!
《学生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