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春来《十年非常语文梦:孤舟话语》一书有感

7月上旬的一天,在博客中收到了博友“洞庭一扁舟”发来的一张纸条,说希望寄一本自己的著作给我,于是互通了各自的联系方式。三天之后,《十年非常语文梦:孤舟话语》这本书已经快递到了我的手中,让我感慨当下信息和资源交流的便捷。
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是怀揣着梦想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的。当今社会的巨大变化,对教育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着教育不断进行着深层次的改革,这正是青年教师实践自己的教育梦想的土壤;全社会急功近利的心态,以及分数为上的价值追求,导致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也常常导致青年教师的茫然或随波逐流。因此,能够坚定教育的信念,始终不渝地追梦的教师,就显得难能可贵。吴春来就是其中一位。
《十年非常语文梦:孤舟话语》是一本教育叙事作品集,其中收集了吴春来老师的八十多篇文章,有课堂教学的实例和思考,有参加大奖赛以及听课评课的反思,有对语文教学真谛的追问,有对阅读、作文教学等的质疑……面对学科领域的名师或者专家的课堂教学或者专题报告,他一方面虚心学习,另一方面也不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质疑,体现出了学科研究不唯上、只求实的独立思考精神。这样的一种精神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会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它的价值比多学几篇文章要大得多。
一、触摸语文的生命质感
语文是什么?
吴春来认为,“它是清风明月的诗意人生,它是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它是诗人出塞的豪情,它是剑客跃马的痴狂,它是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它是仰天出门的洒脱身影,它是精神的图腾,它是生命的绝唱。”
每个人都是在一定观念的指导下生活和工作的,不管你是否意识到这些观念的存在。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他所采取的教育行为,吴春来所持的这种“生命语文观”,决定了他在课堂上常常以“引导学生通过咀嚼品味语言文字的方式,触摸言语生命的体温,感悟作者丰沛的感情,走进作者复杂的内心,置身语文美妙的世界,从而引发情感与思想的共鸣,最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于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了吴春来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他不断践行和总结,提出了“乐-帮-导-让”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所谓“乐”,就是设法让学生热爱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前几年一位名校的校长曾经在一个会议上说,像他们这样大家梦寐以求的名校,其中也有近80%的学生是不热爱学习的。我相信这位校长的话,在“以考试分数论英雄”的时代,学习大多的时候确实是一种煎熬,怎么会有乐趣呢,怎么会从课堂中触摸到生命的质感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吴春来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之乐,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学生怀念吴老师的课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所谓“帮”,就是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在恰当的时候施以援手,帮助学生拾级而上。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是怎样的材,需要教师目中有人,尊重每一个学生,能够平等地与每一个学生交流和对话。
所谓“导”,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去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获得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在传递信息方面可能是比较高效的,但未经自己消化的信息,很难变成有用的知识。同时,不断获得的成就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驱力。
所谓“让”,就是让学生去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亲身的实践和体验,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端正学习态度,而态度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游泳教练,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游泳运动员。教师也是如此。要求学生去做的事情,教师自己首先也要做到。吴春来认为,“每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部分,课堂对于教师而言,不只是为了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为了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的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当一位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唱响生命欢歌的时候,他的学生怎能不沉醉其中,与其一同用生命欢唱?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就是这样的境界吗?
二、呼唤语文的本真状态
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所面对的第一个最为重要的智力学习任务,就是口语的学习。这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他首先要学习辨认不同的声音,其次要学习不同的声音所代表的意思,然后要在分辨的基础上将声音和意思对应起来。孩子是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的呢?整体感知的方式。他从最简单的词语开始,在不同的情境中不断地尝试各种语句,从而确定一个个语句的运用场景,并将其储存起来,反复练习直到熟练为止。这样的学习过程其实给我们揭示了语文学习的本真状态。
在人成长的整个历程中,幼儿阶段的学习似乎是效率最高的。进入学校之后,孩子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的效率也降低了不少。一门门的课程,将一个整体的世界分割成了不同的部分,逼着孩子们从整体感知的学习方式转向以分析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某些教师的语文课堂中,这样的学习方式更是被运用到了极致。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教师通常不是让孩子们置身言语意图中,走进语言的内部,看到鲜活的形象,听到文字的心跳,体贴到那份情调,感受到深刻的意蕴,而是采取分析的方式来肢解文本、肢解文学形象。就好像手里拿着一串项链,教师不引领学生去欣赏项链整体之美,而是设法将那根链条剪断,让孩子们去捡拾洒落在地上的珠子。以分析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得师生常常处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与学的状态,在很多细枝末节上花功夫,而忘记了语文的本真。
书面语的学习,需要学生在声音和形状之间建立联系,在形状和意义之间建立联系……这对孩子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应对这一挑战,而“听说读写”就是具体的路径。在课堂上将“听说读写”的基本要求落到实处,既是在夯实学生的基本的语言能力,也是在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感知。
“听”。首先是听得见,也就是对声音符号的捕捉;其次是听得懂,即在声音和意义之间建立联系;第三是听得出其中的情感,也就是在特定的环境里理解声音所传达的情绪。人们之间的很多误解,与听不懂、不理解声音所表达的情绪和意思是有很大关系的。
“说”。首先是说的出,说不出来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人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仍在于语言的积累;其次是说得明白,这一方面要求按照一定的逻辑,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听众的特点,采取他们擅长听的方式来表达;第三是说真话,并让自己和听众心情激荡,产生思想的共鸣。很多大师的演讲,让人久久难忘,就是因为他说的话入心入肺的缘故。
“读”。首先是读得出,也就是对形状符号的捕获,并将其转化为声音信号;其次是读得懂,也就是知道作者写了些什么;第三是读得明白,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课本当然是培养学生“读”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给他们时空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同样非常重要。
“写”。首先是写得出,在电脑普及的今天,写字又成了大问题了;其次是写的正,要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第三是写出自己的真想法、真感情,不要做自欺欺人的事情。韩寒曾说过这样的话:“学生时代的第一次说谎,就是从写作文开始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避免这样的情况一次次地再现。
关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的问题,有很多争论和探讨。我想,将“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要求落实了,学生具备了这些基本的能力,学科的目的就不得到了吗。
《十年非常语文梦:孤舟话语》
吴春来/著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3.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