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访问统计”说起
(2013-07-16 06:50:46)
标签:
访问统计英才创新思维呵护培养ppl教育 |
分类: 我的心情 |
或许是因为自己是理科教师的缘故,对一些数据比较敏感。在博客中的“个人资料”栏目下方,有一个“博客访问”的数据,显示着自开博至今累计访问的总次数。如果用鼠标点击这个数据,会跳出一个“访问统计”页面,里面有最近一个月内博客每天访问量的动态曲线图,从图中就可以看出该博客被访情况的一些特点。
我注意观察过自己博客的“访问统计”,还是很有规律的。周一到周五上班时间,访问量通常比较高,每天平均有1000多。周末两天访问量会下来一些,形成一种规律性的波动。除了周末,一些法定的节假日,访问量也不是很高。
但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有点例外。已经进入暑期,加上又是周末,访问量按理不应该很高,但这个周末却出现了一个访问的高峰。周六的访问量接近1000,周日接近1400,是最近一段时间访问量最高的一个周末。
原因何在?我想应该与周六转载的“英才的创新思维训练”有很大的关系。我的博文在刚发出的前三天里,通常访问量在150~200之间,因为每天都有博文发出来,之后这些博文被浏览的几率会降低不少,访问量超过500的博文,应该是关注度很高的博文。“英才的创新思维训练”一文,在三天的时间里,访问量已经接近870,这是我所发博文中绝大多数的博文都没有过的。
首先是题目比较吸引人。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英才,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而创新思维培育又是当代社会和教育的最强音。怎样通过创新思维训练将孩子培养成为英才?这原本就是很多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话题;其次是介绍的“奔驰法”简便易懂,又有具体的案例,大家非常容易理解,也具有可操作性;第三是文章的篇幅不长,符合当下网络碎片化阅读的习惯。这些或许都是这篇博文吸引人之所在吧。
其实最近的几天里,我的博文一直是围绕着“创新和人的培养”这个话题来做文章的。
上周五的“别了,鼠标之父”,向大家介绍了一个极具创新能力的人物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让我们体会这位超越时代的、“孤独”的创新者为社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揭示了创新者和周围环境之间的一种关系。
上周六就是转载的这篇“英才的创新思维训练”,博友“梨花带雨an”给我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建议组织虹口的老师们看看,尤其教授物理的老师,呆板板。其实我觉得您的大副应该组织相关教师们每天阅读您的‘不老哥’,看看教与学还累不累。我反正已受益匪浅了!”这个建议很好,好的文章确实是需要大家共享的。一位学生家长,通过阅读已经“受益匪浅”,相信我们的老师们在分享这些好文章的过程中收获会更多。
上周日的话题继续围绕“创新素养”而展开。虽然是一篇读后感,但这篇文章只在第二部分描述了作者在书中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章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我平日里对创新素养的一些思考。有一位匿名的博友,看得非常仔细,在评论中说了这样一段话:“作者:‘激活’
本周一的博文,看起来是一些闲言碎语,其实依然是对教育的价值、学生创新素养如何呵护等话题的进一步审视。
明天的博文,我还准备给大家推荐另一篇文章,是关于美国高中的语文教学的。如何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呵护学生的梦想和创新素养?美国教师所做的探索,很值得我们借鉴。
虽然这些都是与创新有关的文章,但访问量的差异很大。我需要反思的,是如何将一篇文章写的更加通俗易懂,让更多的人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