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学生的创新素养·读《激活内在的潜能》

标签:
创新素养要素结构测量评价呵护培养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激活内在的潜能》一书有感
从20世纪末期开始,一股创新的热潮开始席卷神州大地。举国上下都在谈创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教育也是如此。新一轮课改强调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活动,“做中学“项目引进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国各地的高中陆续启动创新素养实验班……当大家都在“创新”上着力的时候,将一些基本的问题搞清楚就显得更加重要。什么是创新素养?如何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创新素养如何进行评价?……沈之菲主编的《激活内在的潜能:学生创新素养的评价与培养》一书,分析了创新素养的理论渊源,对创新素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培养创新素养的方法和路径,还制定了评价的工具,来探索创新素养的评价。这对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
创新,有三层含义,分别是更新、创造出新的东西以及做出改变。无论从哪个层面看,创新都是一种典型的人类自主行为,是人有意识地对世界开展探索性劳动的行为。素养指的是人的修习涵养,也指人平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
由此可见,创新素养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人持续不断地探索外在世界的良好习惯。还在襁褓里的孩子,就开始用自己的一双眼睛四处张望;学着爬行和走路,他们总是努力尽快控制自己的躯体,以便能够不断扩展视野,去张望、触摸、了解更多自己喜欢的事物,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就是在这样的探索之中,不断有新的东西被孩子所发现,不断有新的事物被创造出来,不断有独特的感受在孩子的内心中形成,“世界”也因为他的探索而不断变换新的景象。
二是人持续不断地探索内心世界的良好习惯。人的本性是什么?就是改变。从初为人子时随性地拉屎撒尿,到穿着裤子上厕所,就是改变的结果。如果仔细体会自己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就会发现,自己始终处在改变之中。这种不间断地改变和转换的能力,恰恰是我们人性最显著的特征。一个人的内心,在敏锐地感受到自身的各种变化,以积极的态度接纳这种变化的过程中,他的心智也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乃至重大的改变。
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不是一直在进步。人们学会了惧怕、尴尬、不好意思、守规矩,这些都很重要,但在获得这些的同时,往往也失去了遇事要去试一试的探索精神,阻碍人们的心智走向成熟。所谓的创新素养培育,就是要呵护学生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使他们保持对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好奇、问题意识和想象力。
托兰斯等人的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并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呈犬齿形的曲线发展。从出生开始,孩子的创新能力有一个发展的高峰期,无忧无虑、没有压力和负担的学习和生活,使得孩子们能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并通过语言、绘画、游戏等多种途径开展创造性的活动,探索自然和内心的奥秘。大约到了小学四年级的左右,孩子的创造性能力会有一次明显的下降。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同伴交往的深入,孩子希望通过与自己同伴保持一致来获得较好的同伴关系,这种心理上的趋同压力抑制了高创造型儿童表达自己新奇、独特的想法,从而使创新能力的发展出现暂时的下降。进入初中一年级的孩子,会再次迎来一个创造能力发展的高峰,这是因为孩子进入了一所新的学校,有很多新的环境刺激,而自身发育的第二个高峰也正好来临,孩子开始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有很强的探索外在和内在世界的动机。之后,孩子的创新能力开始进入一个V型发展的阶段,青春期的矛盾冲突、自我的迷失和重新发现,让他们倍感压力,创造力也开始明显下降,到了高中之后才开始再次恢复。
了解孩子创新能力发展和变化的曲线,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说教育要“因材施教”,只有了解了孩子在不同的阶段创新素养、创新能力的发展特征,才有可能更好地呵护孩子的成长。
(二)
沈之菲等人在研究了中外教育工作者对创新素养的研究之后,提出了高中生创新素养的结构图,如下所示:
表1:高中生创新素养结构表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创新人格 |
创新意识 |
问题意识、疑问意识、发现意识 |
创新情感 |
好奇心、愉悦感、成功感 |
|
创新意志 |
独立性、坚持性 |
|
创新能力 |
创新思维 |
精致性、灵活性、独特性、流畅性 |
创新技能 |
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合作能力 |
针对上述创新素养结构,沈之菲等人首先设计了高中生创新人格、高中生创新思维两套测量工具,对上海市部分学校高中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进行测评,了解高中生当下创新素养的整体状况,并为编制高中生创新素养测量工具提供依据。
测量的结果表明,市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的创新人格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学校,市级和区级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男女生的创新人格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普通高中的男生创新人格明显高于女生。在市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创新实验班学生的创新人格明显高于非实验班。这样的结果可以做很多方面的解读,包括对当下中考制度的分析。
测量的记过还表明,在创新思维方面,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高中,男生的创新思维都高于女生,学生创新思维的水平和他们的学习成绩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实验班学生的创新思维明显高于非实验班学生,家长的文化程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创新思维,达到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家庭,孩子的创新思维也呈现出高水平。
针对创新素养的相关指标,作者还提供了高中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培养途径及建议,并研究了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学习、大学自主招生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影响等问题,提出采取行为观察的方式,观察和测量学生的创新素养。
之所以采取行为观察的方式来测量学生的创新素养,是因为创新素养是学生的一种内隐的品质或内在素质,往往无法直接看到。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在不影响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前提下获得相关的资料和素材,能够较为客观地记录出学生创新素养的特征,对学生的创新素养做出诊断。
在分析研究了学生创新素养行为观察的要素特征之后,沈之菲等人研制出了“高中学生创新素养行为观察表”,作为测量的工具,从三个维度对学生的创新素养进行测评。第一个维度是创新人格,包括好奇心和兴趣、问题意识、自信心、意志力等要素;第二个维度是创新思维,包括想象力、发散性、批判性、逻辑性等要素;第三个维度是创新技能,包括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合作能力等要素。采用四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个体各个方面的创新素养做出评价。
这些测量量表的有效性还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检验。通过结构图和测量工具的研制,让我们对创新素养的要素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三)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义务教育阶段要抓均衡发展,高中教育阶段重点是多样化发展,所以将创新素养的培育放在了高中来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是这样安排的。这样的观点会导致创新素养培育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需要特别澄清。
其一,要整体设计,不能把创新素养培育作为一项工程来抓。工程是短期内的大量投入,有施工的期限,到时要收工的。但创新素养培育是一项长期性的文化建设,如果没有从幼儿园一直到初中阶段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到了高中阶段是很难培育出创新素养的。要形成一种长期的氛围积淀和人文底蕴,需要从孩提到成人一以贯之的教育,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们的长期积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能否不断创新,归根到底与其文化底蕴有关。
其二,要知识和素养并重,特别关注人文素养的培育。当下不少中学的创新实验班,都比较注重高端实验室、多元课程等的建设,但对“素养”关注不够。素养和知识是有根本性的差异的。二战时期,那些纳粹、日本军人中有很多都是学生军,其中不乏会弹钢琴、具有博士学位的人,也正是这些人,设计出了毒气、细菌等武器,在人们的身上做实验。他们是否拥有人文素养?仔细分析一下,他们拥有的可能只是人文的知识,而不是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
其三,创新素养的培育应该面向全体,而不是部分学生。当下各个学校的创新实验班,大都是学校遴选出来的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是学生群体中的少数人。在初期缺乏师资和经验的前提下,这样去做未尝不可,但学校应该明白,创新素养的培育不能寄托在以“创新实验班”为标志的少数人身上,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尽管最后在科研和技术领域,真正做出大的创新性成就的始终是少数精英,但他们植根于普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大众土壤之上。如果真的想要得到杰出人才,就必须在提高全体公民的创新素养上下功夫。
其四,开设了“创新课程”,并不一定能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创新本身就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没有具体的途径可循。开设了某种“创新课程”,是否就能培育出学生的某种创新素养,也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创新一旦课程化,就会变成一种程式,它与创新的本意是相悖的。关键是保持和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兴趣,逐步培养一种批判性、发散性和质疑性的思维品质。当前中国的课堂好比老鹰、鸭子、兔子三种不同特点的动物同处一室,教师们要求三种动物必须都学会游泳,而忽视了老鹰擅长的是飞行、兔子擅长的是奔跑,用一个规格和标准来培养不同的学生,这是教学中的最大问题。只有真的做到了学生喜欢课堂、喜欢教师、喜欢学科,以及“学海无涯趣作舟”,一个个具有创新素养的学子必将会脱颖而出。
《激活内在的潜能:学生创新素养的评价和培养》沈之菲/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