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说职业意识的培养

(2013-06-08 07:08:07)
标签:

职业意识

培养路径

网络调查

问题揭示

ppl

分类: 教育漫谈

上周日的博文中,介绍了接力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给孩子的趣味职业书》,引发了不少博友的共鸣。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职业的选择和认同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幼儿阶段就要开始给孩子一些职业启蒙的教育,到了小学之后,相关的职业认知要及时跟进,这样才能保证孩子进入中学阶段之后,做出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走上独立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长期以来,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是比较缺乏职业意识的。做得比较好的学校,会在孩子高三选报志愿之前,请相关的专家过来,给孩子做一些职业方面的介绍,让学生和家长了解某些职业的特点,帮助家长和学生选择志愿。大多数的学校,给家长提供的就是几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家长没有职业意识,也不关心当今社会职业发展的趋向,学生选择职业只能像无头苍蝇,表现出巨大的盲目性。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搜狐新闻客户端、手机搜狐发起了一项调查,了解人们当初在高考选报志愿的时候,是否了解自己所选的专业。有10005人参加了这次调查,结果显示:

在报考志愿时,仅有13.6%的人表示了解所选专业,67.0%的人并不了解。67.9%的人承认,自己在报考专业时是“盲目的”。

而在实际学习中,仅有16.0%的人觉得所学专业符合当初预期,56.2%的人觉得并不符合。71.2%的人表示,想要重新选择一次专业。

从上述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的人在专业选择上是非常盲目的,只是根据考试的分数,找到了一个和自己的分数匹配的学校和专业,但并没有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匹配。一半以上的人认为所学的专业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在学习中也就很难全身心地投入。这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还耽误了孩子的学业。不少学生完成了大学学习之后不能够顺利地找到工作,除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之外,因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在职业选择上的茫然和非理性也是原因之一。

上述的调查显示,92.1%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学生盲目选专业的情况很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高中阶段只注重学习,社会信息闭塞”(57.9%),“对高校专业了解有限”(41.6%),“从小就不注重对兴趣的发掘和培养”(38.6%),“学校只重视升学率,不关注学生未来发展”(37.4%),“高校招生时专业定额分配,学生选择范围有限”(17.6%)等。

因为这是针对高考前选择专业的一次调查,所以设计的问题也都和高中、大学等学段的学习和专业设置有关。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孩子成长的整个阶段,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没有将职业意识的培养当回事,更缺少让孩子在多种领域里亲身实践的机会。一些学校在寒暑假里要求孩子做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并希望实践的单位能够通过盖章等方式加以确认,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家长往往会帮着孩子托人找关系,没有去实践也敲了章。

怎样才能减少选专业的盲目性?调查对象中,45.4%的人表示“学校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发掘和培育,而不只盯升学率”,44.9%的人建议“加强大学与中学之间的联系和对接”,40.7%的人希望“填报志愿时不再填专业,进入大学后一两年后再选专业”,34.5%的人建议“高考前夕对学生进行填报专业的讲解和指导”。

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认为,美国、日本等国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是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的,而我国,类似教育往往到了大学才受到重视。发展职业生涯教育最主要的是观念上的转变。关键是要端正当下社会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就人才观来说,大部分人还是觉得上了名牌大学的才是人才,学了热门专业的才有用武之地。就教育观来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终身发展和提升,能够发掘出每个人的潜能就是教育的最大化,但现在把升学当做教育的主要目标,必然无暇顾及其他。

孙宏艳说:虽然观念的改变需要经济和社会基础,但学校和家长也应该有主动提升自我的意识,让眼界变得更开阔。比如,应该尽早教会孩子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与人沟通合作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社会也要增强对职业学校的承认和支持,使高中应届生可以有更多选择,在未来的职业生涯里,也会过得更加坦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