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路越走越宽广·读《我抓住了两个世界》

(2013-05-01 06:59:20)
标签:

姜广平

语文教学

文学评论

两个世界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姜广平《我抓住了两个世界》一书有感

道路越走越宽广·读《我抓住了两个世界》 

早就知道姜广平这个人,但只是一些肤浅的了解,既没有面对面的交流过,也没有认真研读过他的作品。说起来机会还是有的,比如他到四平电影院参加于漪老师从教50周年的研讨会,当时我就在现场;比如他到杨高参加圆桌会议,当时我就在学校。等等。不过,他一定把注意力放在与那些语文大家们的沟通交流上了,不太会注意语文学科之外的人群。学科之间的差异,让我们一次次擦肩而过。直到前不久,姜广平给我寄了这本《我抓住了两个世界》的教育叙事作品选,才让我有了初步认识他的机会。

一、教师姜广平

姜广平是一位语文教师。“在八岁读小学一年级的那一年就确定了我将来要做一名教师的志向。后来竟然还能得偿所愿也是很出乎我的意料的。”我不敢断定姜老师的这一说法是否确切,因为我对自己小学一年级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已经遗忘殆尽,要通过当时在学校里做教师的姐姐帮着回忆,才能隐约地捡拾起一些碎片来。

但不管怎么说,从小立志做教师的姜广平最终从事了教师这个职业,这对教育来说是一件幸事。一个人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就会用心其中;用心去做一件事情,就一定回取得成就;这样的成就不仅是属于个人的,同样也是属于这个职业的。姜广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

促使姜广平喜欢上教师这个职业,原因很多。但自己求学时期的教师所发挥的榜样的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姜广平求学的每一个学段,总有几位教师影响着他的成长和职业取向的选择。像小学阶段的夏志章老师,永远穿着整洁的中山装,头发梳的一丝不苟,所有的藏书总是堆放的整整齐齐,书法又是那样的美名四扬。中学阶段的华岳老师,不仅书法一流,还能将《古文观止》从头到尾一字不错地背诵;另外还有语文教师孔沁梅、物理教师李青茹,都成了姜广平一生的知音和引路人。大学时代,又幸遇一代宗师任中敏、语文教育理论家顾黄初、文学评论家曾华鹏等名师。这些老师不但教给姜广平知识,更是通过自身的学养丰赡、做人大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熏陶着姜广平,让他对教师职业有了愈来愈强烈的追求,并最终从事教育。

今天的社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和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但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教师的职业是永恒的,教师的价值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问题是,今天的教师是否具备这样的感染力,让自己所教的学子们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愿意为教育贡献出自己的青春才华呢?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感动自己,要想感动学生是很困难的。当学生对教师缺乏崇敬的心理,对教师职业缺乏追求时,我们的教育也就到了危机的关头了。

姜广平是一个坦诚的人,他讲述了自己在大学毕业时的无奈。因为没有门道,不仅没能跳出教师这个行当,还被分配到了乡村学校任教。他有过迷茫、有过自暴自弃,更有过获得了参加省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的大赛的资格却不能参赛的极度痛苦。但同时,他是一个充满教育情怀的教师,更是一个目中有人的教师,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他最大的心愿。于是,当他在盐城的小饭店里“逮住”了正要吃夜宵的孩子们时,他没有呵斥,而是让他们先将点好的饭菜吃完,再回来给学校建议应该增加夜宵的供应;在收到一个家境贫困的孩子送来的一袋茨菇的时候,他想到的是孩子对学校、对教师的一份深情,除了让教师们都来尝鲜,体悟孩子的这份感情,还亲自给孩子写去一封长信,感谢孩子这份厚重的礼物;为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他积极创办《七色花文学社》,指导学生写作,举办作品朗诵会,并汇编油印学生的作品,鼓励孩子们在文学创造上去实践和探索……

姜广平比我大一岁,他的教师生涯中的诸多历程,我自己都亲身经历过,或者说看着身边的同事们经历过,所以能够感受到他在教学之路上摸索前行的艰辛以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但正是因为他对教育始终持有的这份深沉的爱,使得他的语文教学有了自己的风格,在语文教学的理论上也有所建树,建立了自己的“姜广平大语文”课程体系。我没有听过姜广平的课,但有人评价说他的课堂“如同一篇小说或者散文,像水一样漫开,像花儿一样开放。自有它的形态结构与亮丽所在。”这样的课堂形态,怎能不让学生欢喜呢?

二、读者姜广平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不会有门户之见。但我深知,一个生活在书香门第之中的孩子,从小在读书、教育方面所接受的熏陶要比普通的家庭好很多。如果教育得当,在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容易成才。

姜广平就是这样的一个事例。

姜广平的祖父是一位教师,他的家庭强调诗书传家,于是,书籍就是他们家庭最大的财富。在姜广平的童年时代,他已经读到了四大名著、四书五经等一系列经典名著,还有父亲带回来的各种教材,母亲带来的艺术书籍和乐谱。为了读书,兄弟几个没少争吵,姜广平因为是老小,没少吃亏。但书却没有少读,故事讲得也最好,以至于可以跑到自己村里前庙门广场去说书了。

读高中的姜广平,开始积蓄自己的藏书,于是对哪里能够购买到书籍颇有研究。邮局的新刊物,供销社的图书柜台是姜广平最喜欢去跑的地方,也使得他对各种报刊图书的信息了解的最清楚。供销社新到了一套《古文观止》,他第一个知道,并毫不犹豫地购买了下来,以至于华岳老师还要求他,才能将这本书借过去看上一段时间。

大学里上教法课,姜广平试讲的《狂人日记》,获得了指导教师们的一致好评,而这正是得益于他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和研究。它不仅通读了鲁迅的作品,还对几十年来对鲁迅作品有研究的中外名家的论文和论著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籍就是姜广平教学、写作的源头活水。

我总是强调这样的一句话:在当今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人可以轻轻松松地取得成功。但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以致用,一定可以为成功奠定厚重的基石。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我在敬佩姜广平广博的阅读量和良好的读书习惯时,他却又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四十岁开始读书。他认为自己过去的读书可能像一个匆忙的行路人,忽略了路边的风景,或者压根就没有将风景当做行路的目的。他说:“真正地会读书,一定是像恋爱一样的方式,要会纠缠、更要会感受,还要会联想,会想象。”这样的要求,对大家来说可能太难了些,我以为,先将读书作为自己生活方式最重要。

在文学有些低迷的当今时代,已很少人有兴趣、也很少人有能力问津文学评论,姜广平却沉迷其中,乐此不疲。在评论界,他以与作家对话的方式,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评论特色。苏童、毕飞宇、叶兆言、方方、北村、阎连科、红柯……等都是他对话和评论的对象。为了做好与这些作家的对话,他依然将自己定位于读者的角色,从各种渠道全面收集作者的文学作品并仔细阅读,从中找到触动心弦的话题,产生思维的交锋和碰撞。在逐渐确立自己文学评论的地位的同时,也将读者的这一角色做到了极致。

三、作者姜广平

姜广平所说的两个世界,其一就是中学语文教学;其二就是文学创作与研究。

2003年,他与著名作家刘震云的对话推出的同时,在同一期《莽原》杂志上,推出他的中篇小说《错乱》;同年,中篇历史小说《大槐安国》在《长城》杂志发表。

从那时开始,他的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频频见诸报刊杂志,还有很多的作品结集出版。他在语文教学领域也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并受到教育界特别是语文界的充分关注。

我是一个物理教师,不具备评论姜广平作品的能力,这里只想谈谈姜广平作为一名作者给一线教师的启迪:

透过姜广平的《我抓住了两个世界》教育叙事作品,我们看到了一条路径,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的路径:那就是坚持不懈的阅读,持之以恒地观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教育现象,并及时记录这些现象以及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在这个路径之中,写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记录下当时的教育场景和发生的故事,在日后的反思和重新梳理时才会有素材;精彩的教育故事只有写出来让更多的人去品味,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一个教师的教育机智、教育素养和水平,也正是通过作品的形式,才能让更多的人知晓、理解和传诵。

很多人说起话来一套又一套,一旦让他动笔将说过的事情写下来,往往非常困难。难在何处?我揣摩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其二是在口头表达想书面语言转换的过程中缺少思考和办法;第三是可能太注重遣词造句,忽视了自己最想表达的思想。

写作其实很容易。给自己降低点要求,让自己手随心动,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坚持每天写一点,假以时日,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写出很有思想深度的文章来。继续坚持下去,或许你在某一天会突然会意识到,原来我也像姜广平那样,可以抓住两个世界啦!

 

《我抓住了两个世界》  姜广平/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友谊花开一朵
后一篇:祝贺江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