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友的鞭策和鼓励
(2013-04-26 06:56:22)
标签:
甲秀评论慧眼推动读书十大人物ppl |
分类: 我的心情 |
获得“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荣誉后,各位博友给予了诸多支持和褒奖,让我深受感动。其中“甲秀评论”和“慧眼”两位博友,还特别撰写博文,以这件事情为由头对我进行鼓励和鞭策,让我倍感意外又受之有愧。
我是2005年底获得特级教师荣誉称号的,那时离国家法定的退休年龄还有20年的时间,这让我深感惶恐和困顿,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那年的冬天,我去参加上海市春季高考的命题工作,在被“关禁闭”之前,一位朋友送给我两本书,希望我在命题工作完成之后,能够打发闲暇的时光。我就是在读这两本书的过程中,想明白了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的——每周坚持读一本书,通过与作者的对话和互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始终坚持每周读一本书,至少写出一篇读后感。就这样一路走来,已经有了7年多的时间。与书本对话的过程,是不断发现自己、获得启迪的过程,其中伴随着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自己的心智走向成熟。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困难和疑惑,几乎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和阅读有关。阅读,带给我的收获实在是太多太多。
不过,这样的阅读始终是很愉悦的、个性化的过程,没有想过要在读书方面获得怎样的荣誉。这次获得“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的殊荣,让我倍受鼓舞,也更加明白自己努力的价值和意义。接下来,我会将这样的阅读体验继续持续下去,让自己悦读快乐的。
两位博友在自己的文章中,都谈到了读书的好处,大家在这方面其实是有很多共识的。我想接下来的事情很简单,就是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这一共识的践行者,让书籍滋养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促进我们知性的成熟。
下面是两位博友的鞭策和鼓励。
所以上海应该感谢P的,作为虹口区教育局长,P为体制挣了脸,毕竟读书是件体面事。而且官员因读书上榜,没有组织推介,全凭实力打拼,在当下的上海还是绝无仅有的,对虹口区来说也是一笔财富。我曾经对P说过:你是虹口一宝,看来眼界还是小了,P应该是上海一宝。
不是朋友间客套溢美,一个担负着几份公职的人,每天写一篇博客,每周读一本书,已经不是用毅力可以解释的了,那是一种好习惯。而且P不是书橱,他每有精美的读后感让大家分享,还有先锋的教育实验在次第运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虹口,在教育上遥遥领先,屡屡为上海争光,我们这个城市,还真缺这样的专业领军人物。
曾经对一个当区委书记的朋友说起过,区教育局长应该如P的;对一个赴任统战部长的同学推荐过,抽空看看P的博客,比你浮光掠影的调研有效。这次一档不怎么官方的评选,一个官员可以从茫茫人群中脱颖而出,很说明问题。官方一直苦苦寻找“正能量”,寻找一些可以服众的正面事例,应该很难,其实P的读书和推动读书就是一种正能量。
读书是只好笼子。对一个官员来说,如果工余的心思花在读书中,小心眼就不容易长,权力欲就很少空间,乱七八糟的事就会远离,更没有机会去做。所以读书能陶冶情操,完善自我,也有时空占有率的客观。在目前没有信仰、监督机制又不全的社会里,读书也许是提高自我、戒绝个人不良机变的内修正道。我们常见到好心人给失足者送书救人的,就是没有人给身在危险的官员们送过书,大概监督部门的人也未必喜欢读书的。
于是P成了另类,大家不读书他读;一片骂官声中,他反到从草民中脱颖而出。现代社会的荣誉价值观也倒过来了,官方评的先进反而不怎么稀奇,因为往往是按份额摊的,甚至是买的,至少评劳模得花些钱。但是P得到的荣誉,官方的色彩不浓,份量实甸甸的,生成自然,令人信服。
慧眼:虚拟的网络,真实的故事
去年4月4号下午,作为博海中的一只菜鸟,试着将自己以前写的随笔《人不可以没有梦想和主见》发在了博客上,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博客之旅,博海中结识了很多好朋友,多数是志同道合的教育人。
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开始认识网友pplong了,但还记得他给我的留言和评论。我是一个愿意在教学中“折腾”的老师,常常刚开始读他的博文觉得他是个语文老师出身,从他的博文中感受到一个教育者的情怀和个人深厚的学养。我没有想到他以前曾是物理老师,更没有想到他是教育局长。直到读到他的一篇博文“被评为‘全国最具最有思想力的局长’”。他在峰会上的发言引人注目,敬佩pplong先生对中国教育独到的看法和眼光!
之所以每天阅读常先生的博客是因为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从没有读过如此详细的关于课程教学方面的专业论述,从普通课程到拓展性课程到研究性课程,从师生关系到家校合作,从课前准备到课后作业到试卷测评,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欣赏他博文中所折射的理念与思想、喜欢那一个个教育叙事中反映的机智和巧妙和一篇篇精彩的读书评论……于是,天天去他的博园逛逛。还有他每周的书评,7年来每周坚持读一本书并写一篇书评,我从这些博文中了解了很多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书籍,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境界。读完博文有时会留下一些评论,常先生总是及时回复,并在百忙光临我的博客并留评,鼓励我继续进行英语有效教学的探索实践,全然没有一点“官架”。敬佩pplong先生的勤奋、执著与坚持。
有一天,在常先生的博文中,了解到他主持的课题《教学改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开题报告集出版了,碰巧我这两年在做这方面的课题,尽管已经结题,但还是想买来读读。可搜遍网上没有发现那个书店有卖,便发纸条给常先生询问从哪买书。不成想常先生把这事记在心上,专门寄了一本给我。令我感动,更令我诧异,这样的教育局长我还是第一次碰到(我在前面的一篇博文中曾有所交代)。敬佩pplong先生的高尚品格!
去年11月份,我们学校“共读共享”活动讨论教师的学科素养问题。我给常先生发纸条,请他解读一下学科素养。其实在随后的几天里,读到好几篇博文提高了学科素养,尽管不是专门论述该话题的,但点点滴滴的串联已经能够让我明白什么是学科素养。让我感动的是他专门撰写博文《浅说学科素养》,回答了我的问题。
今年两会期间,张树华发言说中国的英语教学毁掉了中国教育,并且张老师近几年一直在呼吁小学应该取消英语学科。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感到不爽,但是看那几天的报纸媒体大都跟着附和,心中真是郁闷。好在有真正的教育专家站出来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他就是pplong先生,3月15号,他发表了博文《从张树华委员的建言说起》一文,我想这篇博文让我们广大的英语教师和对孩子的英语学习不太确定的家长吃了颗定心丸。敬佩 pplong先生的敢于担当!
有一次读常先生博文时了解到他自从开博以来多年来坚持自己的“四个一”工程。每天听一节课或者自己上一节课;每天思考一个教育的或者社会的问题;每周读一本书,每天撰写不少于1000字的教育教学日记或读书笔记。如今,他成了教育局长但工作之余读书写作的习惯依旧每天坚持。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我们才有缘从他的博文中汲取我们需要的东西,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学习的榜样。网友“高原石头”曾把常先生比作船长(captain)感觉再合适不过了。几年前曾领着学生观看1989年拍摄的反映美国教育改革的影片《死亡诗社》,感觉常先生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基廷(Keating)老师。他就像是一束阳光,更像是一个船长,引领了广大的教师、家长和关心教育的人们孜孜不倦追求教育的本真。
世界图书日前夕,获悉他荣获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今天博友“甲秀评论”专门写了篇博文《贺PPlong成为2012年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说“其实P的读书和推动读书就是一种正能量”,深有同感,并且引发我与pplong先生博海相遇的这些点点滴滴的回忆。
我从不追星,也并不迷信权威,但现在成了常先生的粉丝。每天读常先生的博文,我会想到爱默生在给惠特曼的信中写道的这句话,“我揉揉眼睛,想看看这道阳光是不是幻觉;但是这本书(《佰草集》)给我的实感又是明确无疑的。它的最大优点就是加强和鼓舞人们的信心。”在常先生的博园里,我找到了爱默生所说的实实在在的“阳光”与“信心”。
衷心感谢常先生的赠书之谊和回博之情,在人情有些冷漠的社会中,这种温暖与感动让人铭记一生。在目前教育弊端严重存在社会里,能有常先生这样的人领航,是国家的教育之幸,是广大师生之福,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会越来越多的教师追随、坚持和坚守,我有理由相信中国教育的明天会变得美好起来!
最后衷心祝贺常先生荣获教育报“2012推动读书10大人物之一”,我会坚持读好书、好读书、多读好书,因为我已经体会到读书带给我的乐趣和益处。我会鼓励我的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努力让在成长的路上充满书香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