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揭晓仪式

标签:
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揭晓仪式阅读行动指南ppl |
分类: 会议纪要 |
4月23日,是第18个世界读书日。
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23日上午,“《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发布暨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揭晓仪式”在商务印书馆礼堂隆重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谭跃,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于长学,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中国教育报总编辑、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翟博,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李功毅等出席了本次活动。各大媒体也派出记者采访了这一活动。
活动由两项主要内容组成:
第一项内容即“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揭晓仪式。
《中国教育报》举办的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始于2004年,目前已经举办了9届。该项评选活动关注的重点在于“推动读书”,不仅自己要喜欢读书,更要在推广阅读方面有切实的行动。
揭晓仪式上,《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李功毅代表报社介绍了十位当选者的主要事迹,并由到会的主要领导颁奖。福建师大附中的李华老师代表十位当选者做了汇报发言,相关领导也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23日下午, “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的当选者还与全国中语会阅读推广中心的部分老师举行了主题为“阅读经验的分享”座谈会,畅谈对读书、阅读推广等方面的做法和思考。
第二项内容是发布《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的一项调研表明,学生读书“平均一天1小时以上”的比例,初中为39.2%,而到了高中则降为32%;从“完整阅读过的课外书(不含杂志)的数量”来看,在义务教育结束阶段,学生完整读过1~5本书的仅占18.7%,读书不到10本的更是占到了42.9%!学生中最流行的书依次是言情小说、网络文学、卡通漫画、鬼故事、武侠小说。这说明学生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阅读亟待指导。
《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教育报、商务印书馆联合发布。
该书目分初中、高中两部分,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社科、艺术、博物七大领域,每个领域又分为基本书目和拓展书目,共计153本。专家认为,书目立足于学生生活,倡导多元开放,为学生提供经典的、优秀的、贴近生活的读物。学生可以根据喜好和需求自由选读,还可以按照书目提供的线索不断探究,生成个性化书单。此外,书目还设立了“问题研究”和“活动建议”模块,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读书目标和阅读实践的建议。
从阅读习惯的培养角度看,倡导阅读的重点应该在幼儿园和小学,如果在起步阶段奠定好了阅读的习惯和基础,到了中学阶段就会好办很多。因为上述指南是中语会直接参与研制的,所以才将范围限定在中学生这个阶段。据悉,在后续的推进中,低学段的阅读指南也会陆续推出。
我在交流中谈了如下几个观点:第一,阅读推广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事情。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学习障碍中,有一类障碍就是阅读障碍,每个学科都存在。推动阅读,要各学科相互联动,才会发挥好的效益;第二,阅读推广一定不是在课堂里进行的活动。阅读是非常个性化的行为,是个体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里与作品、与作者的对话与沟通,不易通过课堂阅读活动来加以束缚;第三,最需要养成阅读习惯的人群中,一个是家长,另一个是教师。家长自己对阅读的认识和理解,决定了孩子是否喜欢阅读,并形成阅读的习惯;同样,教师自己不读书,培养不出会读书的孩子。教师自身的阅读示范,能给孩子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并提升孩子的阅读品味。
在4月22日的《中国教育报》上,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蔡可以“我们可以这样读书”为题,对《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进行了解读。在同日的报纸上,也摘要刊登了该“指南”。下面是这些内容的链接。
蔡可:我们可以这样读书
《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