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树华委员的建言说起
(2013-03-15 07:18:09)
标签:
政协委员建言献策教育质量英语教学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自然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每年的两会期间,有关教育的热议非常多,原因就在于此。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有关英语的建言经媒体披露之后,引起了各方反响。现就张委员的观点谈一些个人的想法。
观点:张树华说,重视和学习英语只是一种手段,是基于我们改革发展的需要,一些教育部门和机构却本末倒置,将它当作了唯一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荒废正常的学业,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打击,汉语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张树华做出这样的判断,基于下述理由:中学阶段,英语始终是语文、数学之外的三门主课之一。英语在大学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过不了四级就休想拿到学位。对很多大学生而言,专业课只要考及格就行;毕业论文也只是走走过场罢了。结果是,中国的大学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已经接近世界高等教育的最低水平。
张树华还引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80.8%的人确认当前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受访者中,54.4%的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张树华认为,国内的教育环境缺乏对母语的热情,国人的汉语日渐退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我的想法:张树华委员的这段话中,有三个基本的观点:第一,学习英语导致了学业的荒废;第二,英语导致了中国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打击;第三,强调英语导致了汉语学习的危机。
我个人认为,这三个观点都是有问题的。
第一,哪些学科的学习属于学业,难道英语学科的学习本身不是学业?一些孩子缺乏学习兴趣,荒废学业,不是因为英语学科的设置而导致的。那些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对大数的课程都没有兴趣,这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不能把英语学科单独拿出来承担这样的责任。
第二,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且还是由英语所导致的,这样的判断有怎样的实证性依据来支撑?如此耸人听闻的结论是如何得到的?凡事都需要讲究证据,要用事实来说话。首先,中国教育有问题是大家都承认的,但说“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打击”似乎有点太过,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中国的教育事业罪莫大焉!其次,不能因为从中学到大学英语是主要考试科目、不能因为学生要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就把英语当作教育质量问题的罪魁祸首。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英语课程所占的比例是有限的,它不可能颠覆或者影响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
第三,强调英语导致了汉语学习的危机,这样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和语言的兴起,对汉语的学习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使得人们在读说听写等方面有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感受。这或许是今天汉语所面临的更大的挑战。相对其他学科,中学生在数学等理科知识的学习上花费的时间会更长一些,为什么不说是因为强调数学导致了汉语学习出现危机呢?
观点:张树华认为,“英语热”耗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英语学习风”现在已经刮到幼儿教育中来。幼儿园时期就开设外语必修课,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和接受能力;对于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来说,英语更是具有“一票否决”的关键作用。每年,都有很多专业成绩优异的考生因为英语没过线而惨遭淘汰,而一些专业平庸、英语成绩突出的考生却成了录取的亮点;那些从事中医、古汉语、二十四史研究等工作的,不管在实际工作中能否用到英语,只要参加职称评定,就必须经过外语考试这道门槛,这显然没有必要。
我的想法:下面对张树华委员所谈到的英语热、幼儿教育、考研、职称评定四个问题中的英语学习和作用问题,谈一些自己的观点。
第一,关于“英语热”。“英语热”是否有意义呢?我个人认为,在今天这个开放的世界里,如果国民能够形成“英语热”,肯定是一件好事。据统计,全世界60%的广播节目是用英语进行的,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互联网上多达80%的信息都是英文,绝大部分国际会议以英语为第一通用语言,英语还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语言之一。语言是人类生存、斗争的武器,英语是帮助我们走向国际化的一把利器,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人掌握了这个利器,有什么不好?在科学研究、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诸多领域,我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仍在逐年增加,并未出现任何放缓的势头。如果真的出现了“英语热”,有什么不好?问题是,我们的社会真的已经出现“英语热”了吗?
第二,在幼儿教育中开设学科课程来进行学习,这是大家都坚决反对的,上海市最近特别强调的小学“零起点”教学,就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但这是否意味着,在幼儿期间不可以和孩子通过英语进行对话和交流?科学家们越来越相信,孩子的早期经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大脑和特定回路的形成。神经元连接的建立是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的,重复的刺激能加强连接的形成,进而形成长期记忆。比如,在父母和孩子讲话的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单词和短语就自然而然地加强了他们大脑的语言中枢功能。听觉学习的最佳时期是0-5岁,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是0-10岁,这些规律还是要把握的。
第三,关于考研中英语的地位问题,我觉得这也在于你如何去看待。一个具有研究能力的人,需要涉猎更多的资料和信息,而大多数核心期刊都是外文版本的,如果自己不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如何去做研究工作?顺带还要说考上研究生的很多人专业平庸,这也很不厚道,不知道那些研究生自己如何想?
第四,关于职称英语,我赞同张树华委员的建议,不应该搞“一刀切”,应根据所从事专业的特征,区别对待。
观点:张树华委员在痛斥了英语以及英语教学的弊端之后,给出了五点建议:1、重视中文教育。2、建议从小开始重视中文教育。3、治理中学、大学、考研等各教育阶段的“英语崇拜症”。4、在大学课程中改变英语教学方向和方法,重视与外语相关的应用教育。5、除外语专业外,降低外语分数在高考中的权重。
我的想法:关于上述五点建议,我有两点想法:
第一,用痛斥英语的方式,来强调重视中文教育,这两者之间缺乏逻辑关系。如果张委员要强调中文教育的重要性,那就应该分析和例举当下的中文教育存在哪些问题,从这些问题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不能指桑骂槐。
第二,要区分英语和当下的英语学习。英语无罪,作为当今世界应用最广泛的语言,我们需要英语;最为一个逐渐走向开放的国家,要尽快地融入到地球村这个大集体之中,我们需要英语。
存在问题的是国人对待英语的态度和理念。它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行为。如果我们将英语当做是“敲门砖”,我们关于英语学习的理念,就会停留在如何背单词、如何抠语法、如何考高分这些层面上,英语就会被当成“数理化”一样的纯知识型科目来学,“题海战术”就会成为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如果我们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感觉它是有用的,可以从纸面上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关注的就是如何对“工具”临阵磨枪,如何寻找捷径来巧妙应对,追求短期效果,忽略长期积累。如果我们将英语看作是一种能力,以便在这个激烈竞争的世界中赢得先机,那么英语就不是要不要学的问题,而是“今天你学好了吗”的问题,就会催生真正的“英语热”的出现。
我们今天在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中间出现的问题,更多是因为我们只是将英语作为“敲门砖”和“工具”来对待所导致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关键是要转变观念,将自身放在21世纪世界发展的潮流之中来思考英语的价值,并对如何改进我们今天的英语学习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来,促进我国英语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