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会培养明日的合格公民·读《小学班级特色活动设计与指导》

标签:
班级活动设计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规则尊重外物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王怀玉《小学班级特色活动设计与指导》一书有感
(一)
“认识”王怀玉老师是通过博客。虽然素未谋面,但以博文为桥梁,有过很多的交流。我在《上海教育》开设“非常故事”专栏,第一篇文章就是以她讲述的一个故事为话题展开的。我很佩服她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构想,处处体现着她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每每读来总给人以很多的启示和感悟。
去年的下半年,就知道王怀玉老师在撰写这本《小学班级特色活动设计与指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教育”的编辑王慧超老师曾和我谈起她所策划的一套系列丛书,其中就有王怀玉老师的这本书。之后没多久,王怀玉老师给我发来短信,希望我能够阅读一下这本书的书稿,并写几句推荐的话语,拟放到本书的封四上。
王老师如此信任,我自然无法推辞。虽然说只要写上200字左右就可以了,我还是很慎重地通读了书稿,然后写下了如下一段话。没想到本书正式出版的时候,这段话首当其冲,放在了最前面,令我有些汗颜。
本书将“尊重”这一公民教育的要素,通过精心的架构和系统性的安排,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设计,给学生搭建了体悟生命价值、增进互动交流的平台。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实践过程中,逐步理解“尊重”对于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明晰自己在其中的权利和义务。教师要借鉴的,正是这样的经验;学生所需要的,正是这样的经历。
(二)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三不朽”之说,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之所以被摆在首要位置,就是因为无论什么时候,做人都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建功立业的基础。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必须回答好的根本问题,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更加明晰了今后工作的方向。
马丁·路德·金说:“人,只有智能是不够的,智能加上品格才是真正的教育。”从小就关注孩子的品格教育,让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并身体力行,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以下几个方面的品格培育非常重要:关爱、尊重、责任、公平、信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们要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从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品格教育,努力为社会培养明日的公民和社会领袖。
相关的研究表明,社会适应性、情绪发展较差的学生,不但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容易受到挫折,将来成年后在职场中也会遭遇较多的难题。因此,在小学阶段就着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建立起一个关心人的班集体,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王怀玉老师每接手一个班级的管理时,追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想经营一个怎样的班级?我要向学生传递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她对教育的长远思考。
品格教育的内容、主题很多。在《小学班级特色活动设计与指导》一书中,王怀玉老师重点介绍了自己围绕“尊重”这一核心价值,探讨如何设计并开展富有班级特色的系列活动;如何形成和彰显自己的班级文化;如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悟到生命的意义与关怀,从而正确看待他人乃至自然万物,促进学生品格成长的做法。书中所呈现的案例、故事,均源自王怀玉老师七年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真实教育案例, 这为广大一线教师开展富有实效的班级活动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
关于尊重,对孩子来讲最通俗的定义就是:你需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相比较而言,西方的教育非常注重“疆界”,也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界限。无论是家长和孩子之间,还是老师和孩子、同学之间,都一样需要尊重和被尊重。尊重他人和被人尊重基石品格培养的一部分,也是社会能力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通往成功必备的能力之一。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关注不够,比如说课余之间孩子的打打闹闹,在很多学生和教师看来都是同学和谐的象征,但未经允许接触他人的身体其实就是不尊重对方的行为。
(三)
王怀玉老师认为,尊重,有四个不同的维度,分别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规则”、“尊重外物”。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有一个你最需要尊重的人,那一定应该是自己。而要做到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认识自己。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相信很多人都会讲,但大多数的人往往都是借助镜子之类的外物来认识自己的形象,看来看去都是别人标准下的自己,而非真正的自己。认识自己是所有教育的真正目的。缺少了自知之明,只是收集资料或记笔记,然后通过考试,那只是愚笨的生存方式。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认识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如果不在这个阶段养成认识自己的习惯,怎能指望孩子长大之后能正确认识自己?王怀玉老师对此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她认为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自尊入手,让学生逐步形成自我意识,慢慢地走向认识自我。这其中有几项系列教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是珍爱生命,学会保护自己,不自伤;二是自我接纳,自信积极,有责任感;三是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
苏霍姆林斯基说:“你是生活在人群中。不要忘记,你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愿望都会影响周围的人。”正是因为如此,学会尊重他人就显得特别重要。尊重他人,首先是尊重他人的身心不受侵犯;其次是尊重他人的财产不受侵犯;第三是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不受侵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三个方面的尊重都很缺乏,自然应该成为班级教育的主要内容。
通过说教的方式,让学生学着尊重他人,对小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践。用王怀玉老师的话说,“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交往。”她将“学会平等待人、诚实守信、善于助人、不窥探、不干涉他人隐私、宽容大度等”作为尊重他人的重点,设计了一系列的交往活动,涉及家庭、社区、学校、剧院、电梯……等多种公共领域,围绕人际交往中的“合群、合作、分享”等品德素养关键词,积极推进学生的公民教育实践,做出了很值得借鉴的努力。
规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你愿意在一个群体里生活,就意味着你愿意遵守这个群体的运行规则,这是让这个群体有序开展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有人常羡慕美国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的热情奔放和自由随行,让人觉得似乎除了法律,他们不受任何约束。其实不然,美国中小学生无论是席地而坐、参加大型活动,还是课间换教室、上校车等,极少有交头接耳、嬉戏打闹、搞小动作的现象,有的是专注、热情、耐心、自觉和自然。学校非常重视规则意识的培养,注重个体在学校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学会室内轻声讲话、倾听、排队、与人合作。
要培养学生尊重规则,首先规则的制定要非常具体,操作性强,一般情况下5-6条就够了,太多了大家都记不住,自然也就无法遵守;其次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前后一致,尺度不变,凸显规则的权威性;第三要将规则逐渐内化为学生的生活习惯,让其从心而为第四是注意规则的层面特征,区分哪些是底线层面的规则、哪些是发展层面的规则、哪些是活动层面的规则,并让各类规则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合理的张力。
学校的公共财产,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也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按照课表去上课,就是一种尊重;爱护教室里的各种公共财物,也是一种尊重;善于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欣赏鲜花的纹理和云朵的心态,善待每一种动植物,呵护我们日益紧缺的资源,更是一种尊重。尊重外物,和周边的环境和谐相处,是每个公民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四)
本书共有四章,分别从“学会与自己相处”、“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为自己‘立法’”、“学会简约生活”四个层面介绍了班级特色活动的研究和开发情况。
在每一个章节,王怀玉老师通过“话题缘起”、“序列活动”、“即时教育”、“内化实践”、“小结”等五个环节来具体展示各个班级特色活动设计的由来、具体实施方法等。每一项特色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都源于在班级建设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后续的一些列设计,都是针对这一实际问题的解决而展开的,这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相信一线的教师阅读之后,一定可以产生共鸣,并获得启发。
《小学班级特色活动设计与指导》